川西坳陷孝泉—丰谷构造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模拟

被引:15
作者
于福生 [1 ]
王彦华 [2 ]
李晓剑 [1 ]
冯自成 [1 ]
李学良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
关键词
川西坳陷; 孝泉—丰谷构造带; 变形特征; 成因机制; 物理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通过对三叠系不同组段顶面构造图分析和主干地震剖面解释,认为川西坳陷孝泉—丰谷构造带具有走向分带、垂向分层变形特征。该构造带走向上可划分为孝泉、新场、合兴场、丰谷等4排北东东向雁列式滑脱褶皱带,与合兴场—石泉场近南北向背斜构造带近直交;垂向上以雷口坡组内膏盐层为界分上、下两个构造层,上部构造层发育滑脱断层及其相关的褶皱构造,下部构造层产状平缓,断层、褶皱构造不发育。多组平面、剖面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孝泉—丰谷北东东向滑脱褶皱带可能是在龙门山褶皱隆升产生的北西向挤压应力和秦巴山系褶皱隆升产生的近南北向挤压应力联合作用下形成的;合兴场—石泉场近南北向构造带可能是在北西方向的应力单独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雷口坡组内膏盐层在空间上不均衡分布是产生走向分带、垂向分层变形的主控物质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5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汶川地震地形形变监测与分析 [J].
白贵霞 ;
程传录 ;
郭春喜 ;
王小瑞 ;
马新莹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0, 32 (02) :205-210
[2]   龙门山前缘关口断裂典型构造剖面的物理模拟实验及其变形主控因素研究 [J].
于福生 ;
张芳峰 ;
杨长清 ;
李学良 ;
冯自成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0, 34 (02) :147-158
[3]   川西坳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机制 [J].
李智武 ;
刘树根 ;
林杰 ;
汤聪 ;
邓宾 ;
孙玮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06) :645-653
[4]   龙门山北段构造模式及油气勘探方向 [J].
邓绍强 ;
胡明 ;
颜其彬 ;
肖莉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1 (04) :184-188+214
[5]   大巴山构造演化的石英ESR年代学研究 [J].
程万强 ;
杨坤光 .
地学前缘, 2009, 16 (03) :197-206
[6]   川西新场构造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及其应用 [J].
李留伟 ;
吴建军 ;
龙学 ;
练章华 .
天然气工业, 2008, (09) :80-82+140
[7]  
龙门山冲断带多层次滑脱带与滑脱构造变形[J]. 汤良杰,杨克明,金文正,吕志洲,余一欣.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S1)
[8]   四川盆地西缘龙门山冲断推覆构造带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J].
吕志洲 ;
赵锡奎 .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 (05) :208-210
[9]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沈传波 ;
梅廉夫 ;
徐振平 ;
汤济广 ;
田鹏 .
岩石学报, 2007, (11) :2901-2910
[10]   龙门山构造带印支期构造递进变形与变形时序 [J].
邓康龄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4) :485-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