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前缘关口断裂典型构造剖面的物理模拟实验及其变形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21
作者
于福生 [1 ]
张芳峰 [2 ]
杨长清 [3 ]
李学良 [1 ]
冯自成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3]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龙门山前缘; 关口断裂; 彭县断裂; 变形特征; 物理模拟;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10.02.001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关口断裂位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缘,根据构造线走向和典型地震剖面构造变形样式可划分出北、中、南三段。北段走向为北东50°,构造变形模式总体为不整合面所限制的基底卷入式前展型逆冲叠瓦式构造组合;中段走向为北东30°,构造变形模式为双滑脱层所控制的分层滑脱断层垂向叠加组合;南段走向为北东30°,变形模式为二叠系内滑脱层所控制的箱状背冲式构造组合。构造变形过程主要经历了印支晚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个阶段。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北段变形的主控因素为斜向挤压(NW300°)和须家河组四段底部发育的高黏度滑脱层;中段变形的主控因素为正向挤压和双滑脱层的垂向叠置;南段变形的主控因素为正向挤压和二叠系内部低黏度厚层滑脱层的均匀分布。利用剖面模拟实验结果估算出的关口断裂不同构造段不同时期挤压构造变形强度(缩短率)不同,总缩短率表现为中段最大(39.63%),南段次之(34.93%),北段最小(32.72%)。印支期缩短率与总缩短率特征相似,中段为28.79%,南段为19.88%,北段为14.68%,而燕山期缩短率却表现为北段最大(18.04%),南段次之(15.05%),中段最小(10.84%)。
引用
收藏
页码:147 / 15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龙门山南段构造变形及应力序列 [J].
宋春彦 ;
刘顺 ;
何利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9, 33 (03) :334-342
[2]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模拟 [J].
于福生 ;
李国志 ;
杨光达 ;
马宝军 ;
陈书平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9, 33 (03) :386-395
[3]  
汶川8.0级地震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进展[J]. 李勇,黄润秋,DENSMORE AlexanderL.,周荣军,曹叔尤.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9(03)
[4]   汶川Ms8级地震形成的擦痕形迹及其意义探讨 [J].
张军龙 .
地学前缘, 2009, 16 (03) :294-305
[5]   汶川8.0级地震及余震破裂的地质构造特征 [J].
田勤俭 ;
刁桂苓 ;
郝平 ;
冯向东 ;
孙晴 .
地震, 2009, 29 (01) :141-148
[6]   面积平衡法与川东大池干推覆带区域滑脱面预测 [J].
刘玉萍 ;
张洁 ;
尹宏伟 ;
徐士进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8, (04) :410-417
[7]   褶皱—冲断体系双层滑脱构造变形物理模拟实验 [J].
刘玉萍 ;
尹宏伟 ;
张洁 ;
徐士进 ;
解国爱 .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04) :424-428
[8]  
龙门山冲断带多层次滑脱带与滑脱构造变形[J]. 汤良杰,杨克明,金文正,吕志洲,余一欣.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S1)
[9]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的建立 [J].
李月 ;
周瑶琪 ;
颜世永 ;
杨恒书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2) :12-15+20
[10]   龙门山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 [J].
金文正 ;
汤良杰 ;
杨克明 ;
万桂梅 ;
吕志洲 .
地质论评, 2008, (01) :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