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前缘关口断裂典型构造剖面的物理模拟实验及其变形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21
作者
于福生 [1 ]
张芳峰 [2 ]
杨长清 [3 ]
李学良 [1 ]
冯自成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3]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龙门山前缘; 关口断裂; 彭县断裂; 变形特征; 物理模拟;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10.02.001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关口断裂位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缘,根据构造线走向和典型地震剖面构造变形样式可划分出北、中、南三段。北段走向为北东50°,构造变形模式总体为不整合面所限制的基底卷入式前展型逆冲叠瓦式构造组合;中段走向为北东30°,构造变形模式为双滑脱层所控制的分层滑脱断层垂向叠加组合;南段走向为北东30°,变形模式为二叠系内滑脱层所控制的箱状背冲式构造组合。构造变形过程主要经历了印支晚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个阶段。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北段变形的主控因素为斜向挤压(NW300°)和须家河组四段底部发育的高黏度滑脱层;中段变形的主控因素为正向挤压和双滑脱层的垂向叠置;南段变形的主控因素为正向挤压和二叠系内部低黏度厚层滑脱层的均匀分布。利用剖面模拟实验结果估算出的关口断裂不同构造段不同时期挤压构造变形强度(缩短率)不同,总缩短率表现为中段最大(39.63%),南段次之(34.93%),北段最小(32.72%)。印支期缩短率与总缩短率特征相似,中段为28.79%,南段为19.88%,北段为14.68%,而燕山期缩短率却表现为北段最大(18.04%),南段次之(15.05%),中段最小(10.84%)。
引用
收藏
页码:147 / 15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1]  
Structural model of 2008 M w 7.9 Wenchuan earthquake in the rejuvenated Longmen Shan thrust belt, China[J] . Dong Jia,Yiquan Li,Aiming Lin,Maomao Wang,Wei Chen,Xiaojun Wu,Zhikun Ren,Yao Zhao,Liang Luo.Tectonophysics . 2009 (1)
[12]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a fold and thrust belt generated by multiple décollements: analogue models and natural examples from the Northern Apennines (Italy)[J] . Donatella Massoli,Hemin A. Koyi,Massimiliano R. Barchi.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 2006 (2)
[13]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 [J].
金文正 ;
汤良杰 ;
杨克明 ;
万桂梅 ;
吕志洲 ;
余一欣 .
地质学报, 2007, (08) :1072-1080
[14]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与应用研究新进展 [J].
何登发 ;
John SUPPE ;
贾承造 .
地学前缘, 2005, (04) :353-364
[15]   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带变形特征研究 [J].
周建文 ;
曾庆 ;
徐世琦 ;
李毅 ;
洪海涛 ;
宋明伟 ;
胡恒智 ;
何智慧 .
天然气工业, 2005, (S1) :66-71+5
[16]   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地震、地质综合解释 [J].
肖富森 ;
李政文 ;
张华军 ;
陶正喜 ;
刘定锦 ;
蒲平文 ;
徐明华 .
天然气工业, 2005, (05) :37-39+5
[17]   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模型及其应用 [J].
陈剑 ;
卢华复 ;
于景宗 ;
王胜利 .
地球学报, 2005, (01) :89-92
[18]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平衡剖面分析 [J].
陈竹新 ;
贾东 ;
张惬 ;
魏国齐 ;
李本亮 ;
魏东涛 ;
沈扬 .
地质学报, 2005, (01) :38-45
[19]   中国大陆构造中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 [J].
张国伟 ;
郭安林 ;
姚安平 .
地学前缘, 2004, (03) :23-32
[20]   川北阆中地区大安寨段构造应力场与油气成藏预测 [J].
操成杰 ;
周新桂 ;
舒能益 ;
鄢彬 ;
罗国仕 ;
邢振辉 .
地质力学学报, 2004, (02) :17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