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

被引:166
作者
鞠瑞亭 [1 ,2 ]
李慧 [1 ]
石正人 [3 ]
李博 [1 ]
机构
[1] 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 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部
[3] 台湾大学昆虫学系暨研究所
关键词
生物入侵; 中国; 管理与控制; 多样性; 生态学效应; 入侵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生物入侵已对入侵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成为了21世纪五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回顾了2000年以来,中国生物入侵研究领域尤其是入侵种的多样性与格局、入侵机制及生态学效应、管理与控制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讨论了需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领域,以期为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我国的生物入侵预警预防和科学治理提供参考。据初步研究,中国的入侵种数量已达529种,其中陆生植物、陆生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为主要入侵类群;原产地以北美洲和南美洲为主;经济发达和气候温暖湿润的东部和南部省份入侵态势明显较西部和北部省份严重;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物入侵问题将可能更加严峻。外来种的成功入侵是其内禀优势、资源机遇和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表型可塑性、适应性进化、天敌释放、种间互利或偏利共生和新化感作用等因素对入侵起到了关键作用。生物入侵已对中国土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固有平衡,危害或威胁到中国的农林牧渔业生产、交通航运、环境、人类健康和公共设施安全。针对生物入侵的管理与控制,中国加强了包括检测监测、风险分析、生物防治、扩散阻断、根治灭除和生态恢复等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实施,并初步控制了一些重要入侵种的扩张。中国生物入侵需要在全境性科学考察、生物入侵的遗传学、基因组学、生态系统影响、全球变化和管理与控制技术创新等领域进一步加强跨领域的交叉合作和系统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581 / 611
页数:31
相关论文
共 169 条
[81]   外来入侵物种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及其风险分析 [J].
魏守辉 ;
曲哲 ;
张朝贤 ;
李咏军 ;
李香菊 .
植物保护, 2006, (04) :14-19
[82]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J].
吴晓雯 ;
罗晶 ;
陈家宽 ;
李博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6, (04) :576-584
[83]   松材线虫入侵林地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 [J].
黎镇湘 ;
安树杰 ;
张晓丽 ;
骆友庆 ;
严晓素 ;
蒋平 .
土壤通报, 2005, (06) :124-128
[84]   入侵杂草一年蓬的化感作用研究 [J].
方芳 ;
茅玮 ;
郭水良 .
植物研究, 2005, (04) :449-452
[85]   入侵害虫椰心叶甲在中国的风险性分析 [J].
鞠瑞亭 ;
彭正强 ;
印丽萍 ;
杜予州 ;
徐颖 .
植物保护学报, 2005, (03) :246-250
[86]   芦苇与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光合特性比较 [J].
赵广琦 ;
张利权 ;
梁霞 .
生态学报, 2005, (07) :1604-1611
[87]   苹果蠹蛾颗粒体病毒CpGV-CJ01的分离和鉴定 [J].
申建茹 ;
刘万学 ;
万方浩 ;
张芬琴 .
应用昆虫学报, 2012, 49 (01) :96-103
[88]   苹果蠹蛾成虫在苹果园中的动态分布 [J].
徐婧 ;
杜磊 ;
秦天军 ;
张建超 ;
张润志 .
应用昆虫学报, 2012, 49 (01) :80-88
[89]   苹果蠹蛾诱芯性信息素含量变化及其有效时间 [J].
朱虹昱 ;
杜磊 ;
徐婧 ;
刘伟 ;
张润志 .
应用昆虫学报, 2012, 49 (01) :114-120
[90]   城市绿地外来物种风险分析体系构建及其在上海世博会管理中的应用 [J].
鞠瑞亭 ;
李博 .
生物多样性, 2012, 20 (01)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