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水对岩溶碳汇的影响——以桂林毛村地下河为例

被引:24
作者
黄芬 [1 ]
唐伟 [1 ,2 ]
汪进良 [1 ]
曹建华 [1 ]
殷建军 [1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2]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外源水; 岩溶碳汇; 地下河; 桂林毛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5 [岩溶(喀斯特)];
学科分类号
070501 ;
摘要
以桂林毛村地下河为对象,研究了外源水对岩溶碳汇的影响。观测计算结果表明:外源水进入岩溶区后,由于内外源水相互混合,提高了岩溶水的溶蚀能力,以致DIC含量不断升高,其碳酸盐饱和指数也逐渐增加,SIc由不饱和达到饱和,增加了岩溶碳汇的通量。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仅以位于地下河上游的小龙背的外源水补给量和地下河出口的HCO3-浓度进行计算,岩溶碳汇通量由2.28×105 g增加至2.04×106 g,增加了近10倍。碳汇通量的增加固然与沿途大气降水、植被及土地利用等可能产生的CO2输入有关,但更与外源水加入形成的混合溶蚀作用有关。因此,在岩溶碳汇通量计算中外源水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
引用
收藏
页码:417 / 42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河流流域化学风化和全球碳循环 [J].
吴卫华 ;
郑洪波 ;
杨杰东 ;
罗超 ;
周斌 .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3) :397-407
[2]   非岩溶流水中碳酸盐岩试块的侵蚀速率及其控制因素:以湖南郴州礼家洞为例 [J].
刘再华 ;
吴孔运 ;
汪进良 ;
李强 ;
孙海龙 ;
韩军 .
地球化学, 2006, (01) :103-110
[3]   现代岩溶学在我国的发展 [J].
袁道先 .
中国科学基金, 2005, (03) :139-141
[4]   现代岩溶学和全球变化研究 [J].
袁道先 .
地学前缘, 1997, (Z1) :21-29
[5]  
桂林毛村地下河出口电导率及NO3动态变化研究[D]. 汪进良.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5
[6]  
桂林岩溶水资源评价及其方法[M]. 重庆出版社 ,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编著, 1988
[7]  
岩溶环境学[M]. 重庆出版社 , 袁道光,蔡桂鸿著, 1988
[8]  
A new direction in effective accounting for the atmospheric CO 2 budget: Considering the combined action of carbonate dissolution, the global water cycle and photosynthetic uptake of DIC by aquatic organisms[J] . Zaihua Liu,Wolfgang Dreybrodt,Haijing Wang.Earth Science Reviews . 2010 (3)
[9]  
Chemical Weathering, Atmospheric CO2, and Climate[J] . Lee R. Kump,Susan L. Brantley,Michael A. Arthur.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 2000
[10]  
Man’’s Role in Changing the Faceof the Earth. Stumm,W. University of Chichago Wiley .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