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赋到后致:新中国60年社会流动机制嬗变

被引:11
作者
杨黎源
机构
[1]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
关键词
新中国; 流动轨迹; 流动机制; 流动规则; 三大转变;
D O I
10.14167/j.zjss.2009.11.001
中图分类号
K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4 ; 030503 ; 060206 ;
摘要
社会阶层结构位序的变化既表现为社会流动过程,也表现为社会流动机制作用的结果。新中国60年社会流动的基本轨迹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流动机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容。新中国的前30年,社会流动机制以先赋性规则为主导;后30年,社会流动机制在指导思想、规则选择和政策导向方面实行了三大转变,后致性规则日益成为主导社会流动的基本原则。在今后的社会变革中,自主、公平、平等的流动机制的继续完善和发展,将促使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和活力喷涌。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6+125 +12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建国后三次人口大迁徙的流动机制比较及启示 [J].
杨黎源 .
探索, 2007, (03) :114-119
[2]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机制探讨 [J].
张宛丽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4, (08) :27-30
[3]   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阶级继承和代内流动 [J].
张翼 .
社会学研究, 2004, (04) :76-90
[4]   我国社会流动机制:变迁与问题 [J].
龚维斌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 (04) :64-69+142
[5]   关于我国人口迁移的几个问题 [J].
张善余 .
人口研究, 1992, (02) :16-22
[6]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陆学艺主编, 2004
[7]  
邓小平文选[M]. 人民出版社 , 邓小平 著, 1994
[8]  
农村娃上大学比重下降隐情何在-. 广州日报 .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