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泥沙中碳含量的变化表征黄河调水调沙入海泥沙的扩散范围

被引:17
作者
张龙军
姜波
张向上
刘建栋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3] 青岛市科技局
[4] 山东青岛
关键词
黄河; 调水调沙; 碳含量; 入海泥沙; 扩散范围;
D O I
10.14042/j.cnki.32.1309.2008.02.014
中图分类号
TV141 [泥沙性质、泥沙来源];
学科分类号
081502 ;
摘要
主要通过黄河口悬浮物中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含量,表征黄河调水调沙入海的泥沙在黄河口外近海的扩散范围。结果表明:黄河口入海前泥沙中的颗粒无机碳(PIC),颗粒有机碳(POC)具有稳定性,分别为(1.75±0.28)%和(0.51±0.08)%;在悬浮物含量约为30 mg/L时,黄河口临近海区悬浮物中的PIC、POC含量分别出现突跃性降低和升高趋势,叶绿素分析表明,POC含量的升高是由于浮游植物对颗粒有机碳贡献的结果,同时正构烷烃轻重比值ΣC20-/ΣC20+和碳优势指数(CPI)值也分别增加和降低;X衍射发现悬浮物浓度低于30 mg/L时,黄河泥沙在悬浮物中所占比例迅速下降,从而造成悬浮物中PIC突跃性下降;因此,黄河口近海悬浮物含量30 mg/L可以被认为是陆源和海源颗粒物对黄河口近海区悬浮物贡献的有效分界线。调水调沙入海的泥沙在黄河口外近海表层主要扩散到河口以南海域,而底层扩散范围主要集中在河口以北和河口以南海域,这些泥沙最终可能停留在莱州湾中部。
引用
收藏
页码:153 / 15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黄河口有机碳的时空输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张龙军 ;
张向上 ;
王晓亮 ;
刘立芳 .
水科学进展, 2007, (05) :674-682
[2]   黄河调水调沙对河口及其三角洲的影响和评价 [J].
王开荣 .
泥沙研究, 2005, (06) :31-35
[3]   2005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河口入海主流的快速摆动 [J].
王厚杰 ;
杨作升 ;
毕乃双 ;
李海东 .
科学通报, 2005, (23) :2656-2662
[4]   莱州湾悬浮泥沙分布形态及其与底质分布的关系 [J].
江文胜 ;
王厚杰 .
海洋与湖沼, 2005, (02) :97-103
[5]   黄河泥沙特性及对水环境的影响 [J].
胡国华 ;
赵沛伦 ;
肖翔群 .
水利水电技术, 2004, (08) :17-20
[6]   渤海夏季潮致-风生-热盐环流的数值诊断计算 [J].
万修全 ;
鲍献文 ;
吴德星 ;
姜华 .
海洋与湖沼, 2004, (01) :41-47
[7]   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异 [J].
范德江 ;
杨作升 ;
王文正 .
自然科学进展, 2002, (01) :62-66
[8]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元素组成及地质背景 [J].
杨守业 ;
李从先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02) :21-28
[9]  
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M]. -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叶青超 主编, 1994
[10]  
黄河三角洲沿岸遥感动态分析图集[M]. - 海洋出版社 , 范兆木,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