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流动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知识网络分析框架

被引:9
作者
张宝生 [1 ,2 ]
王晓红 [1 ]
机构
[1]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不详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虚拟科技创新团队; 知识流动意愿; 知识网络; 影响因素;
D O I
10.13581/j.cnki.rdm.2012.02.002
中图分类号
F272.92 [人事管理];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成员的知识流动意愿是团队知识流动水平和合作创新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基于知识网络分析框架,围绕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展开研究,构建了包括制度机制、网络氛围、节点特征以及网络结构4个关键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选取我国东北三省多所高校内有代表性的24个具有虚拟性质的科技创新团队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成员知识流动意愿的对策建议,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借鉴和指导.
引用
收藏
页码:1 / 9+57+126 +5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流动过程和方式研究 [J].
王晓红 ;
张宝生 .
现代管理科学, 2010, (06) :14-16
[2]   结构洞分类理论及其在创新网络中的应用 [J].
盛亚 ;
范栋梁 .
科学学研究, 2009, 27 (09) :1407-1411
[3]   知识网络结构、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J].
李文博 .
科技管理研究, 2009, 29 (08) :415-417
[4]   网络结构与知识转移 [J].
杨玉兵 ;
胡汉辉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02) :123-127
[5]   网络关系与知识共享:社会网络视角分析 [J].
任志安 ;
毕玲 .
情报杂志, 2007, (01) :75-78
[6]   组织知识转移与学习能力的系统研究 [J].
胡汉辉 ;
潘安成 .
管理科学学报, 2006, (03) :81-87
[7]   战略联盟的信任机制: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 [J].
潘旭明 .
财经科学, 2006, (05) :50-56
[8]   管理自我效能感与管理者工作态度和绩效的关系 [J].
陆昌勤 ;
凌文辁 ;
方俐洛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2) :276-280
[9]   个体、群组、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J].
魏江 ;
王铜安 .
科学学研究, 2006, (01) :91-97
[10]   企业知识共享效果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J].
徐瑞平 ;
陈莹 .
情报杂志, 2005, (10)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