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冬季南海环流的三维结构

被引:11
作者
廖光洪
袁耀初
徐晓华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2]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杭州
[3] 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和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
[4] 浙江杭州
关键词
南海环流; 诊断模式; 三维环流结构; 上升流和下降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22.7 [南海]; P731.21 [海流];
学科分类号
0707 ;
摘要
利用1998年11月28日至12月27日南海的调查资料,采用三维海流诊断模式,计算了冬季南海三维海流,所得结果如下:(1)冬季南海环流系统方面:1)南海北部,在吕宋西北海域分别存在一个气旋式、反气旋式涡.2)南海中部,在越南近岸存在较强的、南向的西边界射流.其以东海域出现较强的气旋式环流.南海中部东侧海域存在一个较弱的反气旋式环流.3)南海南部,一般流速较弱.在112°E以西受反气旋式环流所控制,加里曼丹岛西北海域存在气旋性环流.由于受调查海域所限,这两个环流只部分出现.(2)上述环流系统与200 m层水平温度、密度分布对应较好.(3)南海冬季环流垂向速度分布方面:1)表层,南海北部,在吕宋西北为范围较大的上升流海区.而在东沙群岛附近海域出现了下降流.海南岛以南及东南海域也存在下降流.南海中部,越南以东海域出现范围较大的下降流,其以东为上升流海域,而在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又出现下降流.南海南部,基本上被上升流海域所控制.2)次表层与表层不同,例如在次表层,海南岛东南部海域出现上升流.中层和深层垂向速度分布与次表层相似.(4)关于南海垂向速度分量分布的动力原因:在表层,风应力旋度场起着主要作用;在次表层,β效应与斜压场相互作用是重要的动力因子,而风应力旋度场和β效应与正压场相互作用也有一定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1998年冬季南海上层环流诊断计算 [J].
袁耀初 ;
卜献卫 ;
楼如云 ;
苏纪兰 ;
王康墡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4, (02) :1-10
[2]   南海的季节环流──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应用研究 [J].
李立 ;
吴日升 ;
郭小钢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0, (06) :13-26
[3]   1998年夏季南海环流 [J].
刘勇刚 ;
袁耀初 ;
苏纪兰 ;
姜景忠 .
科学通报, 2000, (12) :1252-1259
[4]   南海环流的一个两层模式 [J].
蔡树群,苏纪兰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5, (02) :12-20
[5]   三维海流计算的一个方法 [J].
袁耀初 ;
何魁荣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2, (06) :653-666
[6]   东中国海陆架环流的单层模式 [J].
袁耀初 ;
苏纪兰 ;
赵金三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2, (01) :1-11
[7]  
海流数值分析与预报.[M].[苏]萨尔基向(А·С·Саркисян) 著;乐肯堂 译.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