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和施氮方式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两类氮源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16
作者
徐凤娇
田奇卓
裴艳婷
李慧
刘鑫
李娜娜
石玉华
机构
[1]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肥力; 施氮方式; 不同氮源; 吸收积累; 分配利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明确土壤肥力和施氮方式与冬小麦对两种氮源吸收利用的关系,采用15 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中两种土壤肥力和不同施氮方式下小麦植株对两种氮源的吸收利用特点。结果表明,在八个试验处理中,以高肥土壤、氮肥基施深度20cm、底追各50%处理的籽粒产量及构成三因素最高,是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最佳处理组合。越冬、拔节、开花、花后20d和成熟期小麦吸收肥料氮的平均比例随生育进程逐步递减,吸收土壤氮的比例则随生育进程逐步递增。提高土壤肥力可增加各生育阶段氮素吸收总量,使成熟期肥料氮当季利用率提高10.51个百分点,肥料氮损失率降低4.6个百分点,但同时也降低了生育中后期对肥料氮的吸收及向籽粒的分配比例。施肥深度仅对拔节前氮素吸收积累和不同氮源比例影响显著,但深施可显著提高成熟期肥料氮的利用率并降低损失率。氮肥全部底施可提高越冬和拔节期的总吸氮量,并降低土壤氮的吸收比例;底追各50%施氮方式有利于生育后期氮素吸收积累,使成熟期肥料氮的当季利用率和损失率分别提高和降低2.72和13.5个百分点,但来自肥料氮和分配到籽粒中的比例却显著低于全部底施处理。
引用
收藏
页码:257 / 26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量对稻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J].
张铭 ;
蒋达 ;
缪瑞林 ;
许轲 ;
刘艳阳 ;
张军 ;
张洪程 .
麦类作物学报, 2010, 30 (01) :135-140+148
[2]   分层施肥及供水对冬小麦生理特性、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 [J].
王振华 ;
张喜英 ;
陈素英 ;
孙宏勇 ;
朱波 .
华北农学报, 2008, 23 (06) :176-180
[3]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 [J].
张福锁 ;
王激清 ;
张卫峰 ;
崔振岭 ;
马文奇 ;
陈新平 ;
江荣风 .
土壤学报, 2008, (05) :915-924
[4]   氮肥后移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J].
陈祥 ;
同延安 ;
亢欢虎 ;
俞建波 ;
王志辉 ;
杨江锋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03) :450-455
[5]   高产麦田氮素利用、氮平衡及适宜施氮量 [J].
郭天财 ;
宋晓 ;
冯伟 ;
马冬云 ;
谢迎新 ;
王永华 .
作物学报, 2008, (05) :886-892
[6]   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进展 [J].
闫湘 ;
金继运 ;
何萍 ;
梁鸣早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02) :450-459
[7]   中国土壤和植物养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 [J].
张福锁 ;
崔振岭 ;
王激清 ;
李春俭 ;
陈新平 .
植物学通报, 2007, (06) :687-694
[8]   施氮量对豫北潮土区不同肥力麦田氮肥去向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J].
韩燕来 ;
葛东杰 ;
汪强 ;
王宜伦 ;
谭金芳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05) :151-154
[9]   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与氮吸收对氮素供应的响应及生理机制 [J].
韩胜芳 ;
李淑文 ;
吴立强 ;
文宏达 ;
肖凯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4) :807-812
[10]   N示踪技术在植物N素营养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J].
王巧兰 ;
吴礼树 ;
赵竹青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1) :12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