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5 条
陆相盆地古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化、聚煤作用
被引:13
作者:
鲁静
[1
]
杨敏芳
[2
]
邵龙义
[1
]
陈恕聪
[1
]
李永红
[3
]
周凯
[1
]
王万青
[1
]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3] 青海煤炭地质局
来源:
关键词:
陆相盆地;
古气候;
沉积环境;
煤层;
有机碳同位素(δ13CO);
聚煤作用;
柴达木;
D O I:
10.13225/j.cnki.jccs.2016.0061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0709 ;
081803 ;
摘要:
为了揭示陆相盆地古气候变化与沉积环境、聚煤作用耦合关系,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煤岩学等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柴北缘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上段(巴柔期)主采煤层煤岩组分、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O)及其古气候意义研究。研究煤层(7号和F煤层)δ13CO值平均为-23.9‰,分别变化在-26.7‰-21.6‰和-25.6‰-22.9‰。根据沼泽、陆源碎屑体系交替演化特征和煤层有机碳δ13CO值变化规律,将大煤沟组上段划分为8个阶段并对应于1个长周期旋回(C1)和3个短周期旋回(C2)。认为低变质煤δ13CO值在反映古大气CO2同位素组成及其含量变化的同时,还记录了聚煤期(植物生长至泥炭化阶段末)古气候(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湿暖古气候有利于成煤植物对碳同位素分馏及贫13C腐殖质(镜质组前身)的形成,煤δ13CO值降低;干热古气候不利于植物对碳同位素的分馏,但有利于富集13C的惰质组(丝质体)形成,进而引起煤δ13CO值升高。从煤层δ13CO值所反映的气候变化与陆源碎屑体系废弃、复活及聚煤发生、终止关系角度提出了陆相盆地古气候与沉积环境、聚煤作用关系模型,指出在盆地构造活动、基底沉降较稳定和均匀的煤系沉积过程中,气候变化通过盆地和流域内径流深度(年平均降雨量减去年平均蒸发量)和植被发育演化控制了绝对湖平面变化、沉积物的产生和搬运(供给)速率,进而引起盆地内沼泽、陆源碎屑两种矛盾体系的交替与演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788 / 1797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