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聚发展路径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

被引:13
作者
李冰清
王占岐
张利国
徐枫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重构; 集聚发展路径; 城乡统筹; 宜都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城乡发展显著失衡,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低效利用问题严峻。结合城乡发展差异和农村居民点集聚发展路径精准指导居民点空间重构,对优化农村土地利用、促进乡村振兴及统筹城乡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北省宜都市为例,基于各乡镇城乡发展差异定位不同的城乡发展类型,区分空间重构中农村居民点适宜的集聚发展路径,据此结合居民点集聚发展适宜性评价将居民点划分为4种重构类型,运用双约束空间聚类法探索合理的集聚中心,利用加权Voronoi图规划需迁移居民点的集聚方向并提出重构建议。结果表明:(1)陆城为城镇主导型乡镇,红花套、高坝洲、姚家店、枝城为城乡统筹型乡镇,五眼泉、聂家河、潘家湾、王家畈、松木坪为乡村主导型乡镇,集聚区可分为促进经济产业与功能形态向城镇快速转型及优化农村生产生活功能、推进新农村建设两种发展路径。(2)城镇拓展型、新农村建设型、原址聚合型与生态保育型居民点分别占总面积的21. 1%、26. 3%、32. 2%、20. 4%,以不同集聚发展路径为指导的分类结果较符合居民点的实际发展需求。(3)全市共设置92个居民点集聚中心,重构中若根据加权Voronoi图采取内部挖潜方式安置迁移村民,可显著提高居民点集聚程度和发展适宜性并有效缓解建设用地面积超标问题。该研究能为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建议政府根据不同集聚发展路径和居民点重构类型分类指导农村居民点整治,并合理安排重构后的土地协调利用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 [J].
龙花楼 ;
屠爽爽 .
中国土地科学, 2018, 32 (07) :1-6
[2]   引入生态理念的农村居民点再利用研究 [J].
徐枫 ;
王占岐 ;
张红伟 .
资源科学, 2017, 39 (07) :1238-1247
[3]   基于加权集覆盖模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以流泗镇为例 [J].
叶艳妹 ;
张晓滨 ;
林琼 ;
林凡凡 .
经济地理, 2017, 37 (05) :140-148
[4]   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 [J].
金贵 ;
邓祥征 ;
张倩 ;
王占岐 ;
李兆华 .
地理研究, 2017, 36 (03) :541-552
[5]   基于乡镇地域主导功能定位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策略研究 [J].
原野 ;
赵中秋 ;
师学义 ;
牛姝烨 ;
祝培甜 ;
荣联伟 .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 (12) :2089-2099
[6]   农村居民点整理对农户土地投入影响研究 [J].
邹伟 ;
胡莉 ;
王翌秋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27 (01) :48-56
[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昌黎县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评价与分区 [J].
张贵军 ;
朱永明 ;
臧亮 ;
杨皓 ;
张蓬涛 .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 (12) :237-246
[8]   基于城乡联系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J].
杨昕 ;
贺贤华 ;
毛熙彦 ;
贺灿飞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02) :336-344
[9]   中国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优化重组解析 [J].
杨忍 ;
刘彦随 ;
龙花楼 ;
王洋 ;
张怡筠 .
地理科学, 2016, 36 (02) :170-179
[10]   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评价及其分区管制 [J].
郭杰 ;
包倩 ;
欧名豪 ;
刘洋 ;
赵海军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 (04) :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