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沙地小黑杨林生物量及其与树冠关系的研究

被引:6
作者
范少辉 [1 ,2 ]
刘广路 [2 ]
张群 [1 ]
冯慧想 [1 ]
宗亦尘 [1 ]
任海青 [3 ]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2] 国际竹藤网络中心
[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小黑杨; 生物量和生产力; 密度; 树冠;
D O I
10.13275/j.cnki.lykxyj.2010.01.015
中图分类号
S792.11 [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典型样方调查法对华北沙地不同密度、不同年龄的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同时对树冠与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为1 000株.hm-2、500株.hm-2、250株.hm-2的小黑杨林分(27年生)的生物量分别为85.31 t.hm-2、102.60 t.hm-2、86.74 t.hm-2;生产力分别为3.16 t.hm-2.a-1、3.80 t.hm-2.a-1、3.21 t.hm-2.a-1,密度500株.hm-2为华北沙地小黑杨的合理密度。不同密度小黑杨不同器官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差异不明显,地上部分生物量在83%86%之间,其中干57%62%,枝11%16%,叶2%3%,皮8%10%;地下部分生物量在14%17%之间。对不同年龄小黑杨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表明,27年生的比23年生的分别高59.74%和36.20%。同时,23年生小黑杨的根、叶所占比例明显高于27年生的根、叶比例,但是干生物量所占比例低于27年生小黑杨,反映了23年生小黑杨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处在快速生长期,小黑杨的轮伐期应在27年以后。小黑杨生物量与树冠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树干生物量与树冠指数之间可以用线性模型y=ax+b描述,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反映小黑杨林树干生物量,为进一步利用遥感预测小黑杨木材材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长江滩地I-72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J].
张群 ;
范少辉 ;
刘广路 ;
冯慧想 ;
宗亦尘 ;
费本华 .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04) :542-547
[2]   长江滩地I-72杨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J].
刘广路 ;
范少辉 ;
张群 ;
冯慧想 ;
宗亦尘 ;
费本华 .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02) :243-247
[3]   华北沙地小黑杨人工林生长特性 [J].
范少辉 ;
冯慧想 ;
张群 ;
刘广路 ;
宗亦尘 ;
费本华 .
林业科学, 2008, (03) :29-33
[4]   华北沙地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J].
江泽慧 ;
范少辉 ;
冯慧想 ;
张群 ;
刘广路 ;
宗亦尘 .
林业科学, 2007, (11) :15-20
[5]   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J].
唐万鹏 ;
王月容 ;
郑兰英 .
湖北林业科技, 2004, (S1) :43-47
[6]   沙棘-杨树混交林生物量、林地土壤特性及其根系分布特征研究 [J].
崔浪军 ;
梁宗锁 ;
韩蕊莲 ;
杨建伟 .
林业科学, 2003, (06) :1-7
[7]   河西走廊气候因子对杨树防护林生长量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J].
周腊虎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4) :447-451
[8]   安徽长江滩地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和养分积累 [J].
吴泽民 ;
孙启祥 ;
陈美工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6) :806-810
[9]   长江滩地杨树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J].
孙启祥 ;
於凤安 ;
彭镇华 .
林业科技通讯, 1998, (03)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