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炭还田对黑土土壤肥力特性和氮素农学效应的影响

被引:24
作者
郭俊娒 [1 ]
姜慧敏 [1 ]
张建峰 [1 ]
李玲玲 [1 ]
张水勤 [1 ]
谢义琴 [2 ]
李先 [3 ]
刘晓 [1 ]
周贵宇 [4 ]
杨俊诚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培育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2]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湖南省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
[4] 辽宁大学环境学院
关键词
玉米秸秆炭; 土壤肥力; 微生物量碳、氮; 土壤酶活性; 氮素农学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0903 ; 090301 ;
摘要
【目的】探索玉米秸秆炭对东北黑土土壤肥力特性和氮素农学效应的影响,可为东北玉米集约化生产区秸秆资源利用和培肥土壤提供理论和实际应用基础。【方法】本研究以东北典型黑土区春玉米种植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原位试验,研究了添加500℃厌氧条件热解的玉米秸秆炭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及玉米秸秆炭对作物产量和氮素农学效应的影响。试验设三个处理:1)PK+4 t/hm2秸秆还田(CK);2)NPK+4 t/hm2秸秆还田;3)NPK+4 t/hm2秸秆还田+2 t/hm2秸秆生产秸秆碳,在玉米成熟期取0—20 cm土壤样品和植株样品,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相关项目的测定。【结果】1)土壤养分分析结果。与秸秆还田相比,秸秆炭处理在2013和2014年土壤碱解氮含量(AN)分别提高了10.1%和9.7%,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速效磷含量(AP)分别提高了13.7%和27.3%,在2014年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SMBC)分别提高了13.5%和26.9%,土壤脲酶活性(URE)分别提高了22.3%和31.8%,2014年SMBC和URE升高均达显著(P<0.05)。秸秆炭对土壤有机质(OM)、全氮(TN)、速效钾(AK)、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和蔗糖酶活性(SUC)的提升效果在两年试验中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2)氮素农学效应影响结果。与处理2相比,处理3肥料氮偏因子生产力(PFPN)分别提高了3.3%和9.6%,肥料氮经济效益(EBN)分别提高了12.9%和27.5%,均在2014年表现出显著提高(P<0.05);而两年间处理3的玉米产量分别提高3.3%和9.5%、肥料氮利用率(UEN)分别提高了3.9%和14.0%、肥料氮农学效率(AEN)分别提高了11.6%和23.9%,但均未达显著水平。【结论】2年试验初步表明施用玉米秸秆炭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调节土壤与作物之间的养分供需,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对提升氮素农学效应有作用。因此,玉米秸秆炭可作为秸秆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形式,其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试验。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的影响研究.[D].黄剑.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10
[2]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D].张晗芝.西南大学.2011, 09
[3]  
东北地区秸秆降解工程菌的选育及速腐菌剂的研制.[D].张建峰.吉林农业大学.2012, 05
[4]   秸秆及秸秆黑炭对小麦养分吸收及棕壤酶活性的影响 [J].
冯爱青 ;
张民 ;
李成亮 ;
杨越超 ;
陈宝成 .
生态学报, 2015, 35 (15) :5269-5277
[5]   施用生物炭后塿土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变化特征 [J].
陈心想 ;
耿增超 ;
王森 ;
赵宏飞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3 (04) :751-758
[6]   旱地土壤施用生物炭减少土壤氮损失及提高氮素利用率 [J].
高德才 ;
张蕾 ;
刘强 ;
荣湘民 ;
张玉平 ;
田昌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06) :54-61
[7]  
荧光光谱法测定生物炭/秸秆输入土壤后酶活性的变化.[J].张玉兰;陈利军;段争虎;武志杰;孙彩霞;王俊宇;.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 02
[8]   生物炭对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小麦和糜子产量的影响 [J].
陈心想 ;
何绪生 ;
耿增超 ;
张雯 ;
高海英 .
生态学报, 2013, 33 (20) :6534-6542
[9]   生物炭对塿土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J].
曾爱 ;
廖允成 ;
张俊丽 ;
眭彦伟 ;
温晓霞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2 (05) :1009-1015
[10]   生物炭及炭基硝酸铵肥料对土壤化学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J].
高海英 ;
何绪生 ;
陈心想 ;
张雯 ;
耿增超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 (10) :1948-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