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及秸秆黑炭对小麦养分吸收及棕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28
作者
冯爱青 [1 ,2 ]
张民 [1 ]
李成亮 [1 ]
杨越超 [1 ]
陈宝成 [1 ]
机构
[1] 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秸秆黑炭; 秸秆还田; 养分吸收利用; 土壤酶活性;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通过小麦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及其秸秆黑炭施加对小麦养分吸收利用和棕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对照(CK),黑炭(B),秸秆还田(S),尿素(U),尿素+黑炭(UB)及尿素+秸秆还田(US)6个处理,各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无氮肥施入下,B处理较CK和S处理籽粒产量显著提高99.4%和77.7%,小麦地上部氮、磷、钾吸收累积量分别显著提高94.1%—140.9%,55.4%—66.3%和53.1%—72.6%;有氮肥施入下,UB和US处理较U处理提高籽粒产量8.2%—8.8%,小麦地上部氮、磷、钾吸收累积量分别显著提高14.3%—27.8%,19.6%—30.9%和24.4%—40.9%。秸秆及秸秆黑炭施加处理的氮素利用率显著提高21.4%—41.7%。黑炭施加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碳、NH+4-N、NO-3-N和速效钾含量;在施氮条件下,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中NO-3-N含量;秸秆及黑炭施加对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施加黑炭也明显提高了土壤脱氢酶和脲酶活性,但抑制过氧化氢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无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酶可反映土壤肥力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5269 / 527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生物炭对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小麦和糜子产量的影响 [J].
陈心想 ;
何绪生 ;
耿增超 ;
张雯 ;
高海英 .
生态学报, 2013, 33 (20) :6534-6542
[2]   绿肥对植烟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J].
叶协锋 ;
杨超 ;
李正 ;
敬海霞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 (02) :445-454
[3]   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J].
韩新忠 ;
朱利群 ;
杨敏芳 ;
俞琦 ;
卞新民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 (11) :2192-2199
[4]   秸秆焚烧对不同耕层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J].
陈亮 ;
赵兰坡 ;
赵兴敏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2, (04) :118-122
[5]   不同氮肥水平下早熟晚粳氮和磷的吸收利用特性及相互关系 [J].
杨雄 ;
马群 ;
张洪程 ;
魏海燕 ;
李国业 ;
李敏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张庆 ;
郭保卫 ;
葛梦婕 .
作物学报, 2012, 38 (01) :174-180
[6]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钾素吸收及其分配 [J].
李飒 ;
彭云峰 ;
于鹏 ;
张瑜 ;
方正 ;
李春俭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 (02) :325-332
[7]   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宁南旱区土壤水分、玉米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J].
高飞 ;
贾志宽 ;
路文涛 ;
韩清芳 ;
杨宝平 ;
侯贤清 .
生态学报, 2011, 31 (03) :777-783
[8]   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J].
张晗芝 ;
黄云 ;
刘钢 ;
许燕萍 ;
刘金山 ;
卑其诚 ;
蔺兴武 ;
朱建国 ;
谢祖彬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11) :2713-2717
[9]   秸秆生物质炭土地利用的环境效益研究 [J].
花莉 ;
张成 ;
马宏瑞 ;
余旺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10) :2489-2492
[10]   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J].
张静 ;
温晓霞 ;
廖允成 ;
刘阳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 (03) :61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