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柏木混交林下主要灌木黄荆生物量及分配格局

被引:25
作者
黎燕琼
郑绍伟
龚固堂
陈俊华
唐波
朱自芳
吴雪仙
慕长龙
机构
[1]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柏木混交林; 黄荆; 生物量; 分配格局; 预测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灌木是森林生态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柏木林下主要灌木种-黄荆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年龄柏木林下的生物量以及分配格局,同时利用简单指标对其生物量建立估测模型。研究表明:①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林下黄荆单丛生物量以及各器官生物量也随之增加,其中枝生物量相差值最大,差距达24.3倍,而生物量最小的叶片,其差距也达6.9倍。②黄荆地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大小表现为干生物量>枝生物量>叶生物量>皮生物量;根系生物量的分配以粗根和中根生物量为主,其中根桩和粗根生物量所占比重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中根、小根和细根生物量所占比重则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减小;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较大,并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并最后趋于稳定。③建立生物量模型的简单指标以基径(D)作为自变量优于利用株高(H)和HD2模型的建立;最优预测模型多为二次或三次次曲线模型。其中干、枝和粗根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单丛生物量建立的预测模型较好,其模型的相关系数在0.8107—0.9293,达到极显著水平;皮生物量和根桩生物量的次之,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7689和0.7926;中根和小根的生物量预测模型相对最差,模型的最大相关系数仅在0.4410—0.4830。
引用
收藏
页码:2809 / 281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森林生物量的估算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J].
罗云建 ;
张小全 ;
王效科 ;
朱建华 ;
侯振宏 ;
张治军 .
林业科学, 2009, 45 (08) :129-134
[2]   版纳甜龙竹种群生物量结构及其回归模型 [J].
杨清 ;
苏光荣 ;
段柱标 ;
何开红 ;
郭永杰 ;
王正良 ;
孙启祥 ;
彭镇华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7) :127-134
[3]   桤柏混交林林下植被结构及生物量动态 [J].
吴鹏飞 ;
朱波 .
水土保持通报, 2008, (03) :44-48
[4]   岩溶区土著植物黄荆条和红背山麻杆水浸提液对入侵植物飞机草萌发的影响 [J].
潘玉梅 ;
唐赛春 ;
蒲高忠 ;
李先琨 ;
陈秋霞 ;
韦春强 .
中国岩溶, 2008, (02) :97-102
[5]   不同地质背景下黄荆的光合蒸腾及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J].
余龙江 ;
刘彦 ;
李为 ;
项俊 ;
吴耿 ;
栗茂腾 .
生态环境, 2008, (03) :1100-1106
[6]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及分布格局 [J].
岳永杰 ;
余新晓 ;
慕长龙 ;
刘兴良 ;
宿以明 ;
郑绍伟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 (02) :16-18
[7]   红壤丘陵区林下灌木生物量估算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J].
曾慧卿 ;
刘琪璟 ;
冯宗炜 ;
马泽清 ;
胡理乐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0) :2185-2190
[8]   森林林下植被生物量收获的样方选择和模型 [J].
杨昆 ;
管东生 .
生态学报, 2007, (02) :705-714
[9]   基于冠幅及植株高度的檵木生物量回归模型 [J].
曾慧卿 ;
刘琪璟 ;
马泽清 ;
曾珍英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4) :101-104
[10]   千烟洲试验区几种灌木生物量估算模型的研究 [J].
蔡哲 ;
刘琪璟 ;
欧阳球林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6, (03) :1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