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盛夏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23
作者
沈杭锋 [1 ]
张红蕾 [2 ]
高天赤 [1 ]
勾亚彬 [1 ]
陈勇明 [1 ]
机构
[1] 浙江省杭州市气象局
[2]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中尺度辐合线; 诊断分析; 触发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 [概况分析];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GFS 0.5°×0.5°逐6 h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雷达、风廓线、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对2014年7月26日浙江盛夏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由于高空槽东移过程中带来了弱冷空气的渗透,并有大量不稳定能量积聚,形成了午后"上干冷、下暖湿"这样有利于强对流发生的不稳定层结条件和环境背景场。当低层925 hPa的中尺度辐合线和对流层中层700 hPa的垂直上升运动区相重合时,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在未来6 h内产生了强对流,这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宁波中尺度辐合线是由偏南风和东北风辐合而成,同时受沿海和喇叭口地形影响,该辐合线早已存在,之后触发了宁波地区的强对流天气。杭州中尺度辐合线是由于宁波雷暴的地面出流增强了偏东风气流,从而加强了偏东风与环境东北风的辐合,导致了杭州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随后在辐合线附近出现了剧烈的对流天气。
引用
收藏
页码:1105 / 111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不同类型强对流预报产品的目标对象检验与分析评价 [J].
茅懋 ;
戴建华 ;
李佰平 ;
张欣 .
气象, 2016, 42 (04) :389-397
[2]   三类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的模糊检验试验与对比 [J].
李佰平 ;
戴建华 ;
张欣 ;
王啸华 .
气象, 2016, 42 (02) :129-143
[3]   2013年8月河南三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分析 [J].
梁俊平 ;
张一平 .
气象, 2015, 41 (11) :1328-1340
[4]   2013年3月20日湖南和广东雷暴大风过程的特征分析 [J].
方翀 ;
俞小鼎 ;
朱文剑 ;
尹忠海 ;
周康辉 .
气象, 2015, 41 (11) :1305-1314
[5]   2014年7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J].
唐健 ;
代刊 .
气象, 2014, 40 (10) :1286-1292
[6]   复杂地形下北京雷暴新生地点变化的加密观测研究 [J].
张文龙 ;
崔晓鹏 ;
黄荣 .
大气科学, 2014, 38 (05) :825-837
[7]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 [J].
许爱华 ;
孙继松 ;
许东蓓 ;
万雪丽 ;
郭艳 .
气象, 2014, 40 (04) :400-411
[8]   海风锋导致雷暴生成和加强规律研究 [J].
卢焕珍 ;
刘一玮 ;
刘爱霞 ;
张楠 ;
孙密娜 .
气象, 2012, 38 (09) :1078-1086
[9]   盛夏渤海湾大气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对流风暴对比分析 [J].
赵金霞 ;
徐灵芝 ;
卢焕珍 ;
范苏丹 .
气象, 2012, 38 (03) :336-343
[10]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J].
孙继松 ;
陶祖钰 .
气象, 2012, 38 (02) :16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