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区车辆热排放及其对小气候的影响

被引:3
作者
王业宁 [1 ,2 ]
孙然好 [1 ]
陈利顶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交通指数; 交通密度; 车辆排热强度; 温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6 [环境气象学]; X734.2 [汽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083002 ;
摘要
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超大城市的车辆排热是影响城市热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北京五环区域为研究区,通过交通指数、交通密度、道路长度等指标计算了交通道路排热强度,辨识出北京市区街道尺度上车辆排热的时空动态规律;选择典型位点对小气候特征进行流动与连续监测,构建空间与时间序列上车辆排热与小气候特征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交通排热强度呈现辐射状空间分布,市区平均排热强度为8.6—10.8 W/m2,三环内地区达32.2—53.9 W/m2,白天平均排热强度约为夜间的2—10倍,且早晚高峰期排热强度最大,非工作日的排热空间特征同工作日并无明显差异;主要道路的温差同08:00时的交通排热相关性最显著,温差增幅为0.91℃/10 W/m2;车辆排热与道路草地监测点的温差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温差增幅约为0.15℃/10 W/m2,且排热对其温差有约10—20分钟的滞后效应。车辆排热的时空动态研究有助于科学规划城市道路和景观,改善城市热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953 / 95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广州地区人为热释放的日变化和年际变化估算 [J].
占俊杰 ;
丹利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4, 19 (06) :726-734
[2]   广州人为热初步估算及敏感性分析 [J].
王志铭 ;
王雪梅 .
气象科学, 2011, 31 (04) :422-430
[3]   人为热源对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J].
何晓凤 ;
蒋维楣 ;
陈燕 ;
刘罡 .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1) :74-82
[4]   人为热对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研究 [J].
蒋维楣 ;
陈燕 .
大气科学, 2007, (01) :37-47
[5]   城市人为热对北京热环境的影响 [J].
佟华 ;
刘辉志 ;
桑建国 ;
胡非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4, (03) :409-421
[6]   北京城市边界层热岛的日变化周期模拟 [J].
杨玉华 ;
徐祥德 ;
翁永辉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3, (01) :61-68
[7]  
基于车辆影响的城市街谷热环境研究[D]. 俞溪.华南理工大学. 2014
[8]  
单体汽车散热特征研究[D]. 陈哲超.华南理工大学. 2012
[9]  
重庆市下垫面热效应及城市热岛效应的流动观测研究[D]. 董韶伟.重庆大学. 2007
[10]   A New Approach to Modeling Vehicle-Induced Heat and Its Thermal Effects on Road Surface Temperature [J].
Fujimoto, Akihiro ;
Saida, Akira ;
Fukuhara, Teruyuki .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2012, 51 (11) :1980-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