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龄荔枝园间作热带豆科牧草试验初报

被引:15
作者
唐军 [1 ]
何华玄 [1 ]
易克贤 [2 ]
机构
[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豆科牧草; 荔枝园; 间作; 显著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667.1 [荔枝]; S54 [饲料作物、牧草];
学科分类号
090201 ; 090503 ; 0909 ;
摘要
通过在荔枝Litchi chinensis园中间作8个不同豆科牧草品种的3年试验,结果表明:8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cv.GC1480间作鲜草平均产量居最高,达到15 400 kg/hm2;平托落花生Arachispintol对荔枝的茎围增长促进作用最强,达到11.0 cm,82号柱花草达到了10.7 cm,这些豆科牧草间作对荔枝茎围影响差别不显著;对荔枝冠幅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有钩柱花草S.hamatacv.Verano冠幅达到5.866 7 m2,其次为爪哇葛藤Pueraria phaseoloides,达到5.733 3 m2;对荔枝花梢影响与55号柱花草S.guianensiscv.CIAT1044呈极显著差异,82号柱花草达到34.6簇,其次是爪哇葛藤,达到30.5簇,均优于55号柱花草。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38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浅谈草木樨的综合利用 [J].
马丽 .
新疆畜牧业, 2005, (04) :56-57
[2]   草带在防治坡耕地土壤侵蚀中的作用 [J].
李洪勋 .
草业科学, 2005, (01) :94-97
[3]   鹤山赤红壤坡地幼龄果园间作牧草的水土保持效应 [J].
段舜山 ;
蔡昆争 ;
王晓明 ;
徐宁 .
草业科学, 2000, (06) :12-17
[4]   赤红壤坡地幼龄果园间种不同牧草的生态环境效应 [J].
章家恩 ;
段舜山 ;
骆世明 ;
黎华寿 .
土壤与环境, 2000, (01) :42-44
[5]   果园套种豆科草种选择及其栽培技术 [J].
陈火清 .
福建果树, 1999, (04) :52-52
[6]   适宜果园套种的豆绿科肥牧草品种 [J].
陈火清 .
福建果树, 1996, (01) :35-36
[7]   幼龄果园套种绿肥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J].
林永贤,周太明,陈晶萍,简跃民,徐水根 .
福建水土保持, 1995, (01) :45-48
[8]   豆科牧草与小麦间作的群体产量结构及其生产效益 [J].
毛凯,周寿荣,蒲朝龙 .
茶叶科学, 1994, (02) :25-27
[9]  
刘国道编著.海南饲用植物志[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