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沿线热喀斯特湖易发程度的区划评价

被引:4
作者
鲁嘉濠 [1 ,2 ,3 ]
程花 [4 ]
牛富俊 [1 ]
林战举 [1 ]
刘华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外生成矿与矿山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3]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研究中心
[4]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关键词
青藏铁路; 热喀斯特湖; 易发程度; 区划评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43.3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81501 ;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转暖,青藏铁路沿线热喀斯特湖数量正在逐年增多、面积逐年增大。湖塘的形成虽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特点,但其发生的区域性和重复性特点是热喀斯特湖分布与出现的总体规律。在野外系统勘测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工程地质类比原则,结合专家打分、层次分析、信息量、统计量等模型方法,对区域内湖塘产生与发展起一定主导作用的历史因素(灾点密度、灾面密度)和基本地质环境因素(冻土类型、年均地温、植被覆盖度、土质类型、地形坡度)基于ArcGIS平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得出楚玛尔河至风火山段青藏铁路沿线热喀斯特湖易发程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占研究区总面积47.97%的高易发区占据了湖塘总数量的87.94%、总面积的91.15%,主要分布在楚玛尔河高平原、北麓河盆地和可可西里山间盆地;中易发、低易发、非易发三个区占据了研究区总面积的52.03%,却仅分布了占总数量12.06%、面积8.85%的热喀斯特湖,主要分布于可可西里山区、风火山山区及河谷地区,与2011年9月份野外考察的热喀斯特湖实际的空间分布状况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
引用
收藏
页码:60 / 6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水土保持研究.[D].王爱军.西南交通大学.2007, 04
[2]   长白山火山泥石流分布影响因子权重分析 [J].
温智虹 ;
万鲁河 ;
盛俭 .
灾害学, 2012, 27 (01) :64-67+72
[3]  
Changes in permafrost environments caused by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Qinghai-Tibet Highway.[J].林战举;牛富俊;罗京;鲁嘉濠;刘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 05
[4]   青藏铁路沿线热融沟发展特征及其对路基热稳定性的影响 [J].
林战举 ;
牛富俊 ;
徐志英 ;
刘华 .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 (04) :566-573
[5]   泥石流点密度和面密度对区域泥石流危险度的影响——对比研究 [J].
刘希林 ;
陈宜娟 .
自然灾害学报, 2011, 20 (02) :36-43
[6]   滑坡灾害风险区划与预测研究综述 [J].
高华喜 .
灾害学, 2010, 25 (02) :124-128
[7]   青藏铁路北麓河地区典型热融湖变化特征及其对冻土热状况的影响 [J].
林战举 ;
牛富俊 ;
葛建军 ;
王平 ;
董元宏 .
冰川冻土, 2010, 32 (02) :341-350
[8]   基于ArcGIS的陕西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区划 [J].
李永红 .
灾害学, 2008, (01) :37-42
[9]   季冻区公路路基砂类土冻胀分类研究 [J].
姜龙 ;
王连俊 ;
张喜发 .
工程地质学报, 2007, (05) :639-645
[10]   未来50与100a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情景预测 [J].
南卓铜 ;
李述训 ;
程国栋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6) :528-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