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黄海暖流系统的演化

被引:44
作者
李铁刚 [1 ]
江波 [1 ]
孙荣涛 [2 ]
张德玉 [3 ]
刘振夏 [3 ]
李青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 山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3]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全新世; 东黄海; 暖流系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22 [历史海洋学、海洋地层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以黑潮为主干的东黄海暖流系统,所携带的高温高盐水对我国近海的海洋环境和大气环流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系统重建由黑潮暖流、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组成的东黄海暖流系统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演化过程,建立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黄海暖流系统的演化模式,对取自黑潮主流轴附近的DGKS9603孔、现代对马暖流边缘的CSH1孔和与黄海暖流相伴生的冷水体下面的泥质沉积区YSDP102孔的古海洋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代东黄海暖流系统是伴随着末次冰消期以来黑潮的演化和海平面的脉冲式上升而形成与演化的,地理边界条件是非常重要的控制因素。16kaB.P.黑潮对冲绳海槽的影响开始加强,之后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对马暖流开始发育,到8.5kaB.P.左右,现代对马暖流正式形成,期间黑潮暖流经历了Heinrich1和Younger Dryas事件的两次减弱过程。7~6kaB.P.是黑潮暖流和对马暖流末次冰消期以来最强盛的时期;约6.4kaB.P.左右黄海暖流开始出现,至此东黄海暖流系统的基本格局已完全形成;在5.3~2.8kaB.P.期间,冲绳海槽发生了以"Pulleniatina低值事件"为标志的黑潮变弱过程,导致对马暖流主流轴在3kaB.P.左右发生了一次向太平洋方向的偏转事件,低温、高营养物质含量的陆架冷水团对冲绳海槽北部影响加强,期间在黄海暖流附近冷水体下面堆积了巨厚的泥质沉积体系。此后,由黑潮暖流、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组成的东黄海暖流系统显著加强,直至达到现代的态势。
引用
收藏
页码:945 / 95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南黄海、东海陆架及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的10Be和9Be记录 [J].
杨永亮 ;
刘振夏 ;
沈承德 ;
石学法 ;
李铁刚 ;
徐清 ;
潘静 ;
程振波 ;
熊应乾 ;
HMatsuzaki .
第四纪研究, 2007, (04) :529-538
[2]   晚第四纪对马暖流的演化和变动:浮游有孔虫和氧碳同位素证据 [J].
李铁刚 ;
孙荣涛 ;
张德玉 ;
刘振夏 ;
李青 ;
江波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5) :660-669
[3]   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分布与海洋环境 [J].
孙荣涛 ;
李铁刚 ;
曹奇原 ;
向荣 .
海洋与湖沼, 2003, (05) :511-518
[4]   冲绳海槽末次冰消期浮游有孔虫δ13C的宽幅低值事件 [J].
李铁刚 ;
苍树溪 ;
刘振夏 ;
程振波 ;
M.A.Hall ;
Y.Saito ;
S.Berne .
科学通报, 2002, (04) :298-301
[5]   YSDP102钻孔有孔虫动物群与南黄海东南部古水文重建 [J].
李铁刚 ;
李绍全 ;
苍树溪 ;
刘健 ;
Jeong Hae Chang .
海洋与湖沼, 2000, (06) :588-595
[6]   末次冰消期以来黄海海平面变化与黄海暖流的形成 [J].
刘健 ;
李绍全 ;
王圣洁 ;
杨子赓 ;
葛宗诗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01) :19-30
[7]   黑潮主流轴近两万年来的位移 [J].
翦知 ;
SaitoYoshiki ;
汪品先 ;
李保华 ;
陈荣华 .
科学通报, 1998, (05) :532-536
[8]   冲绳海槽北部Rd-82和Rd-86孔氧同位素记录及其古环境分析 [J].
李铁钢,阎军,苍树溪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6, (02) :57-64
[9]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northern area of the East China Sea during the past 42;000 years.[J].Akira Ijiri;Luejiang Wang;Tadamichi Oba;Hodaka Kawahata;Chen-Yue Huang;Chi-Yue Huang.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2005, 3
[10]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record in the northern East China Sea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J].Hodaka Kawahata;Hideaki Ohshima.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0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