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体可罚性辩疑

被引:13
作者
张镭 [1 ,2 ]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2] 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及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体; 可罚性;
D O I
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18.11.012
中图分类号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030104 ; 030609 ;
摘要
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的深切忧虑。对于人工智能体在设定程序范围以外作出不法行为,是否可以直接对人工智能体予以处罚,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学术界有人从人工智能体可以被赋予法律人格、人工智能体具有行为辨认能力和感知惩罚能力的角度,证明人工智能体具备可罚性。但在实践上,人工智能体的法律人格的内涵无法真正落实,也无法证明人工智能体具有完全的行为辨认能力,更无法证成人工智能体可以真正感知惩罚,所以人工智能体实际上是不具有可罚性的。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8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论人工智能体刑法适用之可能性 [J].
马治国 ;
田小楚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2 (02) :108-115
[2]   人工智能时代刑事责任与刑罚体系的重构 [J].
刘宪权 .
政治与法律, 2018, (03) :89-99
[3]   论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J].
刘宪权 ;
胡荷佳 .
法学, 2018, (01) :40-47
[4]   人工智能时代的“内忧”“外患”与刑事责任 [J].
刘宪权 .
东方法学, 2018, (01) :134-142
[5]   人工智能与法律的未来 [J].
郑戈 .
探索与争鸣, 2017, (10) :78-84
[6]   人工智能有限法律人格审视 [J].
袁曾 .
东方法学, 2017, (05) :50-57
[7]   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 [J].
吴汉东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 35 (05) :128-136
[8]   论人工智能的民事责任:以自动驾驶汽车和智能机器人为切入点 [J].
司晓 ;
曹建峰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 35 (05) :166-173
[9]   机器人的崛起与人类的法律 [J].
霍斯特艾丹米勒 ;
李飞 ;
敦小匣 .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7, 1 (04) :62-71
[10]   通向人工智能时代——兼论美国人工智能战略方向及对中国人工智能战略的借鉴 [J].
何哲 .
电子政务, 2016, (12)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