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井水湾旧石器遗址的自然环境

被引:8
作者
裴树文
冯兴无
陈福友
高星
张文卿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 国土资源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
[4] 保定
关键词
自然环境; 旧石器时代中期; 井水湾; 三峡地区;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4.04.017
中图分类号
P531 [古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井水湾旧石器遗址埋藏于三峡地区长江右岸第 2级基座阶地内。遗址出土丰富的石制品并伴生动物化石 ,石器工业是以砾石和大石片加工的大型砍砸器和刮削器为特征的我国南方砾石工业。光释光年代测定显示古人类生活在约 77~ 80kaBP前 ,属旧石器时代中期。孢粉分析显示该遗址使用者生活在温暖湿润的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条件下 ,背山面河的地理环境和沿长江两岸的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为古人类提供了制作工具、生产和生活的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这一研究对进一步探讨古人类于晚更新世早期在三峡地区的适应生存方式以及恢复长江河谷地貌的演化和地层划分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09 / 11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井水湾旧石器遗址初步研究 [J].
裴树文 ;
高星 ;
冯兴无 ;
陈福友 ;
卫奇 ;
朱松林 ;
李国洪 ;
吴天清 .
人类学学报, 2003, (04) :261-278
[2]   烟墩堡遗址研究 [J].
冯兴无 ;
裴树文 ;
陈福友 .
人类学学报, 2003, (03) :177-191
[3]   近20年来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进展与思考 [J].
张森水 .
第四纪研究, 2002, (01) :11-19
[4]   管窥新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重大发展 [J].
张森水 .
人类学学报, 1999, (03) :193-214
[5]   长江三峡地区第四纪以来新构造上升速度和形式 [J].
谢明 .
第四纪研究, 1990, (04) :308-315
[6]   我国旧石器考古年代学的进展与评述 [J].
陈铁梅 .
考古学报, 1988, (03) :357-368
[7]   长江三峡阶地的成因机制 [J].
杨达源 .
地理学报, 1988, (02) :120-126
[8]   华南旧石器时代的相对年代 [J].
李炎贤 .
人类学学报, 1982, (02) :160-168
[9]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M]. 文物出版社 , 高星, 2002
[10]  
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M]. 海洋出版社 , 邓涛,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