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社会运行的理性规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社会思想研究

被引:8
作者
郑杭生 [1 ]
胡翼鹏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2]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儒家; 仁; 礼; 社会运行; 社会秩序;
D O I
10.16346/j.cnki.37-1101/c.2009.02.011
中图分类号
B21 [古代哲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春秋时期兴起的人事理性思潮,促使儒者对社会治乱之根源的探索转向人本性。儒者坚信,人心之仁、人性之善是社会秩序的合理基础,包含着遵守社会规范的内在自觉。仁是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也是人际互动必须遵从的、体现的价值准则。个人天然具有仁爱之心、良善之性,从而能够遵从礼的约束和规定。儒者之礼已经从殷周以来的具有强烈象征的、仪式性的礼仪,升华为具有抽象的礼义,成为独立的、对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和行动规范。这些规范通过个人培养和陶铸自己的仁爱、孝悌、信义等道德情感,内化为个人的品性修养和个人的行动意识。内在的道德情感与内化的思想规范确保个人的理性行动,从而能够有效和合家族,由家族而邦国、天下,推动社会的良性互动与有序运行。
引用
收藏
页码:70 / 7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