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造山带研子岗碱性岩体成因及其构造意义: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14
作者
周红升 [1 ]
马昌前 [2 ]
陈玲 [2 ]
机构
[1] 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早白垩世; 碱性岩; 岩体成因; 锆石LA-ICPA-IS U-Pb年代学; 大别造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出露于大别造山带西南部的研子岗碱性杂岩体侵位于元古代和新太古代随县群中,本文采用锆石LA-ICPMS U-Pb定年方法,获得岩体的主体岩性角闪正长岩的岩浆锆石年龄为133±1Ma,代表岩体的结晶年龄,这一年龄也是大别造山带中已知形成时代最早的早白垩世碱性岩体的结晶年龄(单颗粒锆石U-Pb法)。研子岗碱性杂岩体具有碱性岩典型的富碱(K2O+Na2O=8.38%~11.26%)、低硅(SiO2=63.41%~66.51%)的特点。主要矿物为微斜条纹长石,暗色矿物主要为镁角闪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全部岩石均具有高Ba-Sr花岗岩类高Ba(1230×10-6~4865×10-6)、高Sr(583×10-6~2088×10-6)和无负Eu异常(Eu/Eu*=0.97~1.12)等特征,并具有A型花岗岩的部分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的Y/Nb比(0.46~1.09)较低,具洋岛玄武岩的部分地球化学特征,(87Sr/86Sr)i初始比值(0.70513~0.70543)较低,表明岩体的物源主要来源于幔源。Nd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1859~1942Ma)和锆石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2130~2330Ma)较老,εNd(133)值(-12.5~-11.4) 和εHf(133)值(-18.2~15.4)较低。综合分析表明,岩体主要为古老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物质低程度部分熔融和随后地壳物质轻度AFC(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过程的产物,源岩熔融的热量主要来源于软流圈物质的上涌底侵作用提供。研子岗岩体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岩体的形成预示着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造山过程的即将结束,板内时期的即将来临。
引用
收藏
页码:1079 / 109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55 条
[1]  
A perspective view on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and continental collision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J]. ZHENG YongFei CAS Key Laboratory of Crust-Mantle 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s,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20)
[2]   北大别早白垩纪花岗岩类的Sm-Nd和锆石Hf同位素及其构造意义 [J].
续海金 ;
叶凯 ;
马昌前 .
岩石学报, 2008, 24 (01) :87-103
[3]   华北克拉通南缘泌阳春水燕山期铝质A型花岗岩类: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启示 [J].
周红升 ;
马昌前 ;
张超 ;
陈玲 ;
张金阳 ;
佘振兵 .
岩石学报, 2008, 24 (01) :49-64
[4]   北大别两期混合岩化作用:SHRIMP锆石U-Pb年龄证据 [J].
吴元保 ;
唐俊 ;
张少兵 ;
赵子福 .
科学通报, 2007, (08) :939-944
[5]   房山岩体的岩浆来源、形成机制及动力学意义 [J].
陶继东 ;
周红升 ;
张超 ;
陈玲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2) :252-256
[6]   辽东矿洞沟正长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锆石原位微区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制约 [J].
杨进辉 ;
吴福元 ;
谢烈文 ;
柳小明 .
岩石学报, 2007, (02) :263-276
[7]   藏南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的时代、成因及其地质意义: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证据 [J].
李皓扬 ;
钟孙霖 ;
王彦斌 ;
朱弟成 ;
杨进辉 ;
宋彪 ;
刘敦一 ;
吴福元 .
岩石学报, 2007, (02) :493-500
[8]   Lu-Hf同位素体系及其岩石学应用 [J].
吴福元 ;
李献华 ;
郑永飞 ;
高山 .
岩石学报, 2007, (02) :185-220
[9]   北秦岭西段宽坪岩群斜长角闪岩锆石LA-ICP-MS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J].
何世平 ;
王洪亮 ;
陈隽璐 ;
徐学义 ;
张宏飞中国地质大学 ;
任光明 ;
余吉远 .
地质学报, 2007, (01) :79-87
[10]   塔什库尔干新生代碱性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J].
柯珊 ;
莫宣学 ;
罗照华 ;
詹华明 ;
梁涛 ;
李莉 ;
李文韬 .
岩石学报, 2006, (04) :90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