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及邻区前中生代构造演化与东特提斯构造域

被引:9
作者
倪金龙
夏斌
刘海龄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广州
[3] 广州
关键词
褶皱基底; 构造演化; 东特提斯; 对流作用; 南海;
D O I
10.16028/j.1009-2722.2005.10.003
中图分类号
P736.1 [海洋地质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以南海及邻区的前中生代地层分布研究为基础,划分了该区域前中生代的褶皱基底分区。其中,晋宁期褶皱基底主要分布于琼南地块和昆嵩地块,围绕其周缘发育的依次有加里东期、海西期等褶皱变质基底,从华南大陆向东南沿海,其基底也依次由老变新。在基底分区及前人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的前中生代的缝合带的分布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海南岛的九所—陵水构造带、西沙北海槽、中央海盆的北侧可能存在一条“琼南缝合带”,作为马江缝合带的东延。前中生代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两个大的地质时期,即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时期,构造演化的特点主要是各地块的多次碰撞与张裂作用,最终形成了多个变质褶皱基底和多条古缝合带。软流圈的对流作用可能是控制各地块多次碰撞与张裂作用的主要动力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南海西北部新生代沉积基底构造演化 [J].
刘海龄 ;
杨恬 ;
朱淑芬 ;
张伯友 ;
丘学林 ;
施小斌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4, (03) :54-67
[2]   南海前新生代基底与东特提斯构造域 [J].
刘海龄 ;
阎贫 ;
张伯友 ;
丘学林 ;
夏斌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4, (01) :15-28
[3]   海南岛洋中脊型变质基性岩:古特提斯洋壳的残片? [J].
李献华 ;
周汉文 ;
丁式江 ;
李寄嵎 ;
张仁杰 ;
张业明 ;
葛文春 .
科学通报, 2000, (01) :84-89
[4]   华南是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一部分 [J].
殷鸿福 ;
吴顺宝 ;
杜远生 ;
彭元桥 .
地球科学, 1999, (01) :3-14
[5]   从红河剪切带走滑运动看东亚大陆新生代构造附视频 [J].
张连生 ;
钟大赉 .
地质科学, 1996, (04) :327-341
[6]   云南双沟蛇绿岩的特征和成因 [J].
张旗,周德进,李秀云,陈雨,黄忠祥,韩松,贾秀勤,董金泉 .
岩石学报, 1995, (S1) :190-202
[7]   南海变质基底基本轮廓及其构造演化 [J].
刘以宣,詹文欢 .
安徽地质, 1994, (Z1) :82-90
[8]   南海西沙海槽,一条古缝合线 [J].
姚伯初,曾维军,陈艺中,张锡林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4, (01) :1-10
[9]   中国古地磁数据表(2) [J].
林金录 .
地质科学, 1989, (04) :400-404
[10]   西沙基底形成时代的商榷 [J].
孙嘉诗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7, (04)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