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成因的地理学分析

被引:18
作者
田园 [1 ]
蒋轩 [2 ]
王铮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2] 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
三次地理本性; 指标体系; 灰色关联; 贫困成因;
D O I
10.13240/j.cnki.caujsse.2018.05.002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区域性贫困是我国突出的发展难题,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在地理学基础上可能存在着结构性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指标体系,使用灰色关联法建模计算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剖析了我国区域性贫困形成的层次性原因。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与信息化水平更多制约了当前中国东部山区,如大别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的发展;中部山区如罗霄山区、吕梁山区、武陵山区主要受交通-经济区位落后及部分自然禀赋欠缺的影响较大;西部山区如西藏区、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滇西边境山区的首要致贫因素还是集中在自然禀赋方面,但具体成因各异。最后,针对不同地理成因引发的贫困,文中讨论了相关的政策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4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中国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基于连片特困区714个贫困县的实证分析[J]. 曹诗颂,王艳慧,段福洲,赵文吉,王志恒,房娜.应用生态学报. 2016(08)
[2]   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 [J].
刘彦随 ;
周扬 ;
刘继来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 (03) :269-278
[3]   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生产潜力的空间演变 [J].
钟章奇 ;
王铮 ;
夏海斌 ;
孙翊 ;
乐群 .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 (12) :2018-2032
[4]   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路交通优势度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J].
王武林 ;
杨文越 ;
曹小曙 .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 (06) :665-675
[5]   基于SPEI和SPI指数的太原多尺度干旱特征与气候指数的关系 [J].
张岳军 ;
郝智文 ;
王雁 ;
李明明 ;
陈二萍 ;
李芬 ;
张永瑞 .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 (09) :1418-1424
[6]   民族地区慢性贫困问题研究——基于四川大小凉山彝区的实证分析 [J].
蓝红星 .
软科学, 2013, 27 (06) :73-78
[7]   中国大陆空间结构分异的进化 [J].
夏海斌 ;
王铮 .
地理研究, 2012, 31 (12) :2123-2138
[8]   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研究——基于致贫因子与孕灾环境契合的视角 [J].
庄天慧 ;
张军 .
农业经济问题, 2012, 33 (08) :50-55+111
[9]   论海拔与经济的关系——兼论“海拔效应”对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开发的启示 [J].
翟岁显 ;
孙爱存 .
青海民族研究, 2012, 23 (02) :152-159
[10]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三次地理要素 [J].
刘清春 ;
王铮 .
地理研究, 2009, 28 (02) :43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