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时期文化发展与海平面变化

被引:9
作者
朱丽东
冯义雄
叶玮
王天阳
李凤全
李黎霞
机构
[1]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实验室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良渚文化; 海平面变化; 沪浙苏地区; 全新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1.23 [潮汐];
学科分类号
0707 ;
摘要
浙沪苏地区良渚考古资料和海平面变化研究表明,良渚文化的兴、盛、衰与5.5-4 ka B.P.期间海平面升降密切关联。5.5-4.9 ka B.P.,浙沪苏地区海平面处于高海面之后的急剧下降期,降幅约3.9 m,陆地生存空间扩大,加之气候温暖,良渚文化开始兴起,良渚人择高地而居,盛行干栏式建筑,遗址分布相对分散,从事稻作农业生产。4.9-4.3 ka B.P.,浙沪苏地区进入低海面时期,良渚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遗址数量增多,分布相对集中,并向外围地区扩展。此时气候干凉,水井大量出现、盛行地面建筑、稻作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社会等级分化,揭示出低海面促进了良渚文化的繁荣。4.3-4 ka B.P.,海平面回升,渐渐进入又一高海面时期,良渚先民生存空间缩小,文化分布范围相对压缩,且以台墩和坡地建筑为主,遗址数量较中期减少,海面回升的同时,洪涝灾害,异常降温等灾变加速了良渚文化的衰落。总体来讲,5.3-4.0 ka B.P.期间"海面下降-低海面-海面回升"的过程推动了良渚文化由兴起到繁盛再到衰落的演替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2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演变与人类社会响应研究[D]. 韦林娜.华东师范大学. 2008
[12]  
杭州湾跨湖桥新石器文化遗址兴衰—全新世海平面波动的响应[D]. 王慧.华东师范大学. 2007
[13]  
长江下游考古地理[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高蒙河著, 2005
[14]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M]. 湖北教育出版社 , 张之恒著, 2004
[15]  
中国东部近20000年以来的气侯波动与海面升降 .2 杨怀仁. 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 1987
[16]   全新世气候事件及其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J].
吴文祥 ;
葛全胜 .
华夏考古, 2005, (03) :62-69
[17]   江苏苏州绰墩遗址孢粉记录与太湖地区的古环境 [J].
张瑞虎 .
古生物学报, 2005, (02) :314-321
[18]   太湖流域水灾演变与环境变迁的相关分析 [J].
史威 ;
朱诚 .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01) :32-37
[19]   对长江三角洲和宁绍平原一万年来高海面问题的新认识 [J].
朱诚 ;
郑朝贵 ;
马春梅 ;
杨晓轩 ;
高锡珍 ;
王海明 ;
邵九华 .
科学通报, 2003, (23) :2428-2438
[20]   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演变与环境考古学研究进展 [J].
申洪源 ;
朱诚 ;
张强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4) :569-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