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0年中国耕地数据集重建与耕地变化分析

被引:28
作者
曹雪 [1 ]
金晓斌 [1 ]
王金朔 [1 ]
缪丽娟 [2 ]
周寅康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历史时期; 修正校验体系; 耕地变化; 垦殖趋势; 区域差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1 [耕地管理与保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中国历史时期不同政体耕地记录的特点,分别采用因素修正、引用替换、线性内插、衔接对比、人地关系检验、垦殖趋势检验、行政面积比例调整等方法对历史耕地数据进行修正,重建了基于现代省界的近300年中国分省耕地数据集,从数量角度对中国耕地总量和分省耕地变动特点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在耕地总量上,SAGE和周荣的数据明显高估,本文结果与HYDE、CHCD和章有义数据的平均差异率在15%以下;但在省域尺度上,与SAGE、HYDE数据库存在明显差异,相对差异率>30%的省份比重分别为94%和61%,与CHCD数据较为接近,相对差异率>30%的省份比重为22%,但部分省份差异明显,仍需进一步分析研究;②伴随清中期后的人口爆炸,近300年中国耕地增长近3.2倍,由清朝初年的42.4×106hm2增加至1985年的136.9×106hm2,根据增长速率变化可分为五个阶段,即清前中期快速增长阶段、清后期低速增长阶段、民国时期波动阶段、建国初期剧烈增长阶段和建国后耕地流失阶段,影响耕地变化主要是国家政策、战乱、经济发展等驱动因素。③从省域尺度看,近300年中国各区域耕地变化差异显著。清初,中国耕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关中盆地及银川平原等地,此后,内地的垦殖活动不断增强,外围农区呈由南向北的趋势不断开荒。建国后,耕地开垦逐步向西北和东北方向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896 / 90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清代耕地数据恢复重建方法与实证研究 [J].
曹雪 ;
金晓斌 ;
周寅康 .
地理学报, 2013, 68 (02) :245-256
[2]   中国传统农区过去300年耕地重建结果的对比分析 [J].
何凡能 ;
李士成 ;
张学珍 ;
葛全胜 ;
戴君虎 .
地理学报, 2012, 67 (09) :1190-1200
[3]   中国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变化计量分析 [J].
姚远 ;
李效顺 ;
曲福田 ;
陈龙乾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4) :209-215
[4]   1998年~2006年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J].
史娟 ;
张凤荣 ;
赵婷婷 .
资源科学, 2008, (08) :1191-1198
[5]   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 [J].
葛全胜 ;
戴君虎 ;
何凡能 ;
潘嫄 ;
王梦麦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2) :197-210
[6]   东北3省民国时期耕地数据的同化与垦殖率重建 [J].
叶瑜 ;
方修琦 ;
戴玉娟 ;
曾早早 ;
张学珍 .
自然科学进展, 2006, (11) :1419-1427
[7]   从康雍乾垦殖政策看中国清前期垦荒发展趋势 [J].
何凡能 ;
戴君虎 ;
葛全胜 .
地理研究, 2005, (06) :878-888
[8]   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1949~2003 [J].
封志明 ;
刘宝勤 ;
杨艳昭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1) :35-43
[9]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J].
李良玉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1) :39-44
[10]   过去300年中国部分省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J].
葛全胜 ;
戴君虎 ;
何凡能 ;
郑景云 ;
满志敏 ;
赵赟 .
自然科学进展, 2003, (08) :43-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