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生代超级汇聚背景下的陆内差异变形:华北伸展裂解和华南挤压逆冲

被引:111
作者
李三忠
张国伟
周立宏
赵国春
刘鑫
索艳慧
刘博
金宠
戴黎明
机构
[1]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3]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4]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
[5] 香港大学
[6] 浙江大学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华北克拉通; 华南陆块; 深部构造; 大陆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于欧亚板块下以及中生代鄂霍次克海的消亡导致中亚造山带的向南俯冲,三者围限的中心三角形地带正是中国东部两个核心地块———华北和华南地块,而且,该区中、新生代始终处于全球三大构造域超级汇聚的中心。但是,在这种超级汇聚背景下,分别于华北和华南陆块的核部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构造类型: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伸展、裂解导致了中、新生代渤海湾盆地的形成,以张性构造为特征;而华南陆块总体发生收缩、挤压、逆冲导致了宽阔的陆内挤压变形系统,以压性构造为特征。文中综合我们近10年来渤海湾盆地构造的研究成果和2006年以来对华南陆内构造系统的系统调查成果,分析华北与华南中、新生代陆内构造变形差异的大陆动力学变形机制。初步分析表明,虽然两者浅部都处于汇聚背景下,但是宏观的层析成像结果表明,华南与华北的深部状态明显不同,推断其变形机制可能也不同。建议大陆动力学研究要关注深部构造研究,进一步理顺深-浅部构造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107
页数:29
相关论文
共 132 条
  • [71] 湖南印支期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成因启示
    王岳军
    范蔚茗
    梁新权
    彭头平
    石玉若
    不详
    [J]. 科学通报 , 2005, (12) : 1259 - 1266
  • [72] 设立“地下明灯研究计划”的建议
    陈颙
    朱日祥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5) : 485 - 489
  • [73] 华北克拉通东部显生宙地幔演化
    路凤香
    郑建平
    张瑞生
    陈美华
    [J]. 地学前缘, 2005, (01) : 61 - 67
  • [74] 玄武岩浆起源和演化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对中国东部中 -新生代基性火山岩成因的新思路(英文)
    牛耀龄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1) : 9 - 46
  • [75] 中国东部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成因
    杨宝俊
    刘万崧
    王喜臣
    李勤学
    王建民
    赵雪平
    李瑞磊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1) : 86 - 97
  • [76] 东南沿海地区新生代火山作用和地幔柱
    赵海玲
    狄永军
    刘振文
    李剑
    邓晋福
    何恭算
    刘清华
    [J]. 地质学报, 2004, (06) : 781 - 788
  • [77] 华北板块东部中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地格局附视频
    刘建忠
    李三忠
    周立宏
    高振平
    郭晓玉
    [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4, (04) : 45 - 54
  • [78] Ar-Ar and U-Pb geochronol-ogy of Late Paleozoic basalts in western Guangxi and its constraints on the eruption age of Emeishan basalt magmatism[J]. FAN Weiming1,WANG Yuejun1,PENG Touping1, MIAO Laicheng2 & GUO Feng1 1.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 ences,Guangzhou 510640, China;2.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 ences,Beijing 100029,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4(21)
  • [79] 侏罗纪地壳转动与中国东部岩石圈转型
    万天丰
    [J]. 地质通报, 2004, (Z2) : 966 - 972
  • [80] 燕山板内变形带侏罗纪主要构造事件
    赵越
    张拴宏
    徐刚
    杨振宇
    胡健民
    [J]. 地质通报, 2004, (Z2) : 854 - 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