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南地区中生代花岗闪长质岩石的特征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16
作者
毛建仁
陶奎元
李寄嵎
谢芳贵
机构
[1]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2] 台湾大学地质系
[3]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江苏南京
[4] 江苏南京
[5] 台北-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中生代; 构造演化; 闽西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闽西南地区中生代存在两期花岗闪长质岩石 ,其形成年龄分别为 183~ 16 2Ma和 10 8~10 5Ma。花岗闪长质岩石K2 O +Na2 O >6 .0 % ,晚期花岗闪长岩相对富K2 O ,均属板内高钾钙碱型岩石。岩石富LREE和LILE ,δEu =0 .80~ 0 .86 ,Nb、Ta、Ti、Y亏损 ,具有岛弧 /活动大陆边缘钙碱性岩石的特征 ,指示源区性质很可能与受到早期俯冲作用所改造的岩石圈富集地幔有关 ,或是源于软流圈的基性岩浆与地壳物质混合作用的结果。闽西南地区可能自早中生代以来存在多期次的岩石圈强烈伸展减薄作用 ,幔源岩浆与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的混合形成了闽西南钾质岩石。随扩张增强 ,晚中生代花岗闪长质岩石中幔源组分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135 / 14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编;.科学出版社.1999,
[2]  
中国东南海陆岩石圈结构与演化研究.[M].李继亮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   闽西南地区成岩成矿作用与构造环境 [J].
毛建仁 ;
陶奎元 ;
谢芳贵 ;
许乃政 ;
陈三元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1, (03) :329-336
[4]   湘东南中生代花岗闪长岩锆石U-Pb法定年及其成因指示 [J].
王岳军 ;
范蔚茗 ;
郭锋 ;
李惠民 ;
梁新权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9) :745-751
[5]   浙闽沿海晚中生代壳幔作用研究 [J].
周金城 ;
陈荣 .
自然科学进展, 2000, (06) :93-96
[6]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成因:岩石圈消减和玄武岩底侵相结合的模式 [J].
周新民 ;
李武显 .
自然科学进展, 2000, (03) :50-57
[7]   壳幔作用与花岗岩成因——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例 [J].
徐夕生 ;
周新民 ;
王德滋 .
高校地质学报, 1999, (03) :241-250
[8]   福建省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J].
凌洪飞 ;
沈渭洲 ;
黄小龙 .
岩石学报, 1999, (02) :96-103
[9]   闽西南花岗质岩浆作用与成矿 [J].
毛建仁 ;
陶奎元 ;
陈三元 ;
陈宏明 ;
陶于祥 ;
刘富祥 ;
陈云钊 ;
陈金水 .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8, (04) :311-320
[10]   闽东南晚中生代的壳幔作用:平潭火成杂岩的同位素证据 [J].
董传万 ;
周新民 ;
李惠民 ;
任胜利 ;
周新华 .
科学通报, 1997, (09) :95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