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河下游沙地退耕地植被演替与土壤水分调控研究

被引:9
作者
李昌龙 [1 ]
尉秋实 [2 ]
柴成武 [3 ]
机构
[1] 甘肃省民勤荒漠草场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
[2] 甘肃省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
[3]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沙地退耕地; 植被演替; 水分调控;
D O I
10.13448/j.cnki.jalre.2011.09.029
中图分类号
Q948.113 [土壤因素];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对区域植被演替规律的研究,特别是破坏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与植被重建的过程和机理的研究,是植被管理、改造和修复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石羊河流域下游不同退耕年代沙地退耕地植被为对象,利用重要值和相似性理论研究了植被演替规律以及与土壤水分变化。结果表明:沙地退耕地植被群落主要由骆驼蒿+芦苇+蒙山莴苣群落→骆驼蒿+沙引草+花花柴群落→骆驼蒿+苦豆子+黄花矶松群落演替。土壤水分是退耕地群落演替的驱动因子,受农田前期灌溉土壤储备水分的影响,田间顽固性杂草是沙地退耕地植被恢复的先锋物种,随着土壤水分逐渐减少,逐渐被耐旱性物种替代,最终被依靠天然降水维持生存的强耐旱性物种替代,群落趋向稳定。多年生草本是群落演替的主体,骆驼蒿种群为整个演替过程中的优势种,植被演替则反映在亚优势种群的演替,而一年生草本受控于降水的多少以及其分配格局,并非是沙地退耕地植被恢复的先锋物种,随着雨季的到来,则出现在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
引用
收藏
页码:116 / 12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J].
白文娟 ;
焦菊英 ;
张振国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 (04) :65-71
[2]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系列及其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 [J].
秦伟 ;
朱清科 ;
刘中奇 ;
卜楠 ;
安彦川 .
干旱区研究 , 2008, (04) :507-513
[3]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中生物土壤结皮特征 [J].
张振国 ;
焦菊英 ;
白文娟 .
水土保持通报, 2006, (04) :33-37
[4]   黄土高原西部弃耕地植被恢复与土壤水分调控研究 [J].
魏兴琥 ;
谢忠奎 ;
段争虎 .
中国沙漠, 2006, (04) :590-595
[5]   黄土高原子午岭退耕地土壤物理性质与群落特征 [J].
刘勇 ;
王凯博 ;
上官周平 .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6, (02) :42-46
[6]   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退化分析 [J].
赵翠莲 ;
杨自辉 ;
刘虎俊 ;
俄有浩 .
中国沙漠, 2006, (01) :90-95
[7]   黄土丘陵区弃耕地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J].
郝文芳 ;
梁宗锁 ;
陈存根 ;
唐龙 .
草业科学, 2005, (09) :1-8
[8]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养分因子对植被恢复的贡献 [J].
马祥华 ;
焦菊英 ;
白文娟 ;
焦峰 ;
温仲明 .
西北植物学报, 2005, (02) :328-335
[9]   弃耕演替与恢复生态学 [J].
朱桂林 ;
山仑 ;
刘国彬 .
生态学杂志, 2004, (06) :94-96
[10]  
石羊河流域生态退化原因分析[J]. 常兆丰.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