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的概念:反思、证成及其意义

被引:14
作者
郭栋
机构
[1]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关键词
法理; 理性; 理由; 法理学术语革命; 法理之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0 [法的理论(法学)];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作为一个名称,"法理"是指对于法的理性认识成果的总和,即法的理论,尤其是指法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根本理论。法理研究就是要把作为名称的"法理"升华为作为概念的"法理"。长期以来,理论意义上的"法理"的意义诠释被演绎到极致,以致损夺了"法理"概念所本有的"理性"的内涵,"理性"的义项包括"理据"、"理路"和"理由"。在外延上,作为概念的"法理"又可以分为三种:法上之"理",即法律的正当性理据;法中之"理",即法律规范条文的逻辑理路;法下之"理",即法律作为实践的理由。在法律之上、法律之中、法律之下三个层次上,法与理的关系,先是理在法外,以理驭法;继而循理入法,理法一体;最后由内而外,法彰其理。这场术语革命蕴含着三重意义上的理论变革,即中国法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框架和问题体系的重大革新。继中国法理学的死亡与再生的非学术讨论后,中国法理学正在真正和切实地发生着一场转型升级,在"法理"意义重构和"法理之学"理论变革的同步的进程中,我们有理由期待"法理"成为撬动法理学转型升级的"阿基米德支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24 / 139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33 条
[41]  
法理学.[M].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2]  
法学方法论.[M].(德)卡尔·拉伦茨(KarlLarenz)著;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
[43]  
法理学问题.[M].[美]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A.Posner)著;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44]  
韦伯:法律与价值.[M].[李猛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5]  
民法总则.[M].王泽鉴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6]  
简明哲学通论.[M].孙正聿;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7]  
法理学.[M].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8]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M].黄道秀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49]  
法理学.[M].(美)E.博登海默(EdgarBodenheimer)著;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50]  
经济与社会.[M].(德)马克斯·韦伯(MaxWeber)著;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