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地块与南秦岭造山带的盆山系统与构造耦合

被引:49
作者
肖安成 [1 ,2 ]
魏国齐 [3 ]
沈中延 [1 ,2 ,4 ,5 ]
王亮 [1 ,2 ]
杨威 [3 ]
钱俊锋 [1 ,2 ,6 ]
机构
[1]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2] 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4]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5]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6]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扬子地块; 米仓山; 大巴山; 碰撞裂谷; 前陆盆地; 盆山耦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本文重新厘定了扬子地块西北缘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原型,在综合分析南秦岭造山带和勉略缝合带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对于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北缘的拼合演化历史以及盆山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在晚二叠世晚期(长兴组沉积上段)和早三叠世早期(飞仙关组沉积下段)发生点式碰撞,在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之间形成了与碰撞相关的裂谷盆地群(包括开江-梁平裂谷、城口-鄂西裂谷和东部的当阳裂谷等),碰撞裂谷群的持续演化时间为5~6Ma,这一阶段典型的沉积标志为水下早期阶段形成的海相磨拉石层序。至早三叠世的嘉陵江二段沉积时期,两个不同地块的持续拼合导致大巴山和米苍山地区与周缘前陆盆地相关的古冲断带的形成,该阶段在缝合带接触部位发育角度不整合和河流相沉积,扬子地块其余大部仍然是保持连续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晚三叠世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北缘之间的残余大洋消失,为整体闭合的碰撞后期阶段,沉积了须家河组开始的陆相碎屑岩系,大巴山和米苍山地区进入到了以陆相磨拉石为主的前陆盆地阶段,在扬子北缘形成了神农架-黄陵隆起和米苍山隆起。晚三叠世以后大巴山和米苍山地区进入了比较复杂的后期改造阶段,产生了多期的收缩性构造活动,包括以形成区域性的假整合和小角度不整合为特征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J3-K1)的低幅度活动期;以大巴山和米苍山冲断带的强烈改造为主,形成薄皮冲断构造系统的早白垩世晚期变形和以形成大巴山弧形冲断带和米苍山基底卷入的冲断带为特征的新生代晚期变形。
引用
收藏
页码:601 / 61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41]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内发现大隆组 [J].
王一刚 ;
文应初 ;
洪海涛 ;
夏茂龙 ;
宋蜀筠 .
天然气工业, 2006, (09) :32-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