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认识论探究——以刑事诉讼为对象的分析

被引:3
作者
杨波
机构
[1] 吉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事实; 诉讼认识; 主体性; 主体间性;
D O I
10.19667/j.cnki.cn23-1070/c.2011.03.013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诉讼活动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主体间的交往活动。由于认识对象、认识过程、证据规则和诉讼程序、认识方法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对于案件事实的主体性认识存在永恒的局限。在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中,个别主体将自己的经验或感知转换成对客体对象的语言性解释,在不同主体间流转,并求得其他主体的理解和共识,形成具有主体间性的认识。主体间性认识在诉讼中的引入消解了主体性认识的局限,对诉讼认识规律的探究应从主体性认识向主体间性认识转变。
引用
收藏
页码:78 / 8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事实认定权:模式的选择与建构 [J].
黄松有 .
法学研究, 2003, (04) :42-59
[2]   解释论、语用学和法律事实的合理性标准 [J].
李力 ;
韩德明 .
法学研究, 2002, (05) :3-23
[3]   法学研究中的认识论问题 [J].
葛洪义 .
法学研究, 2001, (02) :3-18
[4]  
理性、真理与历史.[M].(美)希拉里·普特南(HilaryPutnam)著;童世骏;李光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  
法律之内的正义.[M].郑成良著;.法律出版社.2002,
[6]  
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M].章国锋[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7]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M].袁吉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  
法律、立法与自由.[M].(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F.A.Hayek)著;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9]  
法理学问题.[M].[美]波斯纳(Richard A·Posner) 著;苏力 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0]  
证据学.[M].陈一云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