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秦岭金矿区Q875脉中深部矿化蚀变岩的~(40)Ar-~(39)Ar年龄及其意义

被引:79
作者
王义天
毛景文
卢欣祥
叶安旺
不详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3] 河南省灵宝市地质矿产局 北京
[4] 北京
[5] 郑州 
[6] 灵宝
[7] 不详
关键词
40Ar-39Vr年代学; 矿化蚀变岩; 石英脉型金矿; 小秦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河南小秦岭金矿区 Q875脉为研究对象,利用单矿物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对采自该区中深部的矿化蚀变岩样品进行了年龄测定.结果表明,Q875脉的主期成矿作用发生于 128~126 Ma.作为小秦岭金矿区一条典型的含金石英脉,由Q875脉所获得的这一成矿作用时限对本区在同一地质背景下所形成的石英脉型金矿床具有重要的约束意义,并为解决长期争论的本区成矿时代问题、进一步认识金矿的成因机制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提供了新的证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427 / 143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嵩县祁雨沟金矿成矿时代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 [J].
王义天 ;
毛景文 ;
卢欣祥 .
地质论评, 2001, (05) :551-555
[2]   中国东部大规模成矿时限及其动力学背景的初步探讨 [J].
毛景文 ;
王志良 .
矿床地质, 2000, (04) :289-296
[3]   胶东地区玲珑金矿矿石和载金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与成矿时代 [J].
杨进辉 ;
周新华 .
科学通报, 2000, (14) :1547-1553
[4]   论东亚大陆的构造翘变——燕山运动的全球意义 [J].
董树文 ;
吴锡浩 ;
吴珍汉 ;
邓晋福 ;
高锐 ;
王成善 .
地质论评, 2000, (01) :8-13
[5]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与造山—深部过程 [J].
邓晋福 ;
赵国春 ;
赵海玲 ;
罗照华 ;
戴圣潜 ;
李凯明 .
地质论评, 2000, (01) :41-48
[6]   小秦岭303号石英脉流体包裹体Rb-Sr、40Ar-39Ar成矿年龄测定 [J].
薛良伟 ;
庞继群 ;
王祥国 ;
周长命 .
地球化学, 1999, (05) :473-478
[7]   豫西崤山地区金矿成矿年龄的测定及其意义 [J].
朱嘉伟 ;
张天义 ;
薛良伟 .
地质论评, 1999, (04) :418-422
[8]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时代 [J].
卢欣祥 ;
尉向东 ;
董有 ;
轩慎民 .
黄金地质, 1999, (01) :12-17
[9]   豫西小秦岭金矿区的一组40Ar/39Ar定年数据 [J].
徐启东 ;
钟增球 ;
周汉文 ;
杨发城 ;
唐学超 .
地质论评, 1998, (03) :323-327
[10]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 [J].
王志洪 ;
卢华复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4) :29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