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新近系油砂山组低渗微裂缝储集层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17
作者
臧士宾
崔俊
郑永仙
许文梅
魏金星
机构
[1]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南翼山油田; 低渗透储集层; 混积岩; 微裂缝; 毛管压力曲线; 有效孔喉半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并借助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对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新近系油砂山组储集层特征进行分析。该区岩石中泥质含量高,岩性复杂,可划分为泥岩、碳酸盐岩、砂岩和混积岩4种类型。储集层中发育粒间孔、溶蚀孔、微孔隙和微裂缝等,形成了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的储集空间特征。微裂缝是该区主要渗流通道,而微孔隙是主要储集空间,储集层物性总体较差。该区微裂缝类型包括构造缝、溶蚀缝和成岩缝。储集层岩石纹层发育,砂质纹层和泥灰质纹层交互出现,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岩石受力不均衡、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以及泥岩收缩是形成微裂缝的主要原因。该区储集层物性受压实作用明显变差,溶蚀和胶结作用同时存在,对储集层物性影响较大。储集层岩石毛管压力曲线由近似垂直的斜线段和近似水平的曲线段两部分组成,中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拐折点。斜线段反映了微裂缝特征,近似水平曲线反映了微孔隙特征。利用毛管压力曲线求取的排驱压力和平均孔喉半径无法真实地表述此类微裂缝储集层的孔隙结构特征,提出了有效孔喉半径概念,可以合理表述该区微裂缝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4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油砂山组混积沉积相特征附视频 [J].
罗芳 ;
牟中海 ;
罗晓兰 ;
赵振伟 .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09, (06) :5-8+11+134
[2]   南翼山油田浅层颗粒灰岩孔隙类型及成岩作用分析 [J].
崔俊 ;
陈登钱 ;
姚熙海 ;
张贵荣 ;
朱叶倩 .
特种油气藏, 2008, (04) :58-62+107
[3]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研究 [J].
郝明强 ;
刘先贵 ;
胡永乐 ;
杨正明 ;
侯建锋 .
石油学报, 2007, (05) :93-98
[4]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泥灰岩成因探讨 [J].
梁宏斌 ;
旷红伟 ;
刘俊奇 ;
郭永军 ;
苏静 .
古地理学报, 2007, (02) :167-174
[5]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裂缝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 [J].
曹海防 ;
夏斌 ;
范立勇 ;
张娣 ;
胡勇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01) :71-73+77
[6]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混积岩储层岩石类型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J].
张宁生 ;
任晓娟 ;
魏金星 ;
康有新 ;
张存厚 .
石油学报, 2006, (01) :42-46
[7]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纪与新近纪沉积相 [J].
党玉琪 ;
尹成明 ;
赵东升 .
古地理学报, 2004, (03) :297-306
[8]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湖相藻(蓝细菌)灰岩储层成因类型 [J].
赵贤正 ;
陈子炓 ;
陈洪德 ;
寿建峰 ;
施泽进 .
沉积学报, 2004, (02) :216-224
[9]   柴西地区第三系藻灰(云)岩的岩石类型与分布特征 [J].
寿建峰 ;
邵文斌 ;
陈子炓 ;
沈安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4) :37-39
[10]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湖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及形成条件 [J].
甘贵元 ;
魏成章 ;
常青萍 ;
严晓兰 ;
崔俊 ;
王爱民 ;
陈登钱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2, (05) :41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