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中全新世的气候模拟及其温度变化机制探讨

被引:31
作者
陈星
于革
刘健
机构
[1]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南京 ,南京
关键词
中全新世; 古气候模拟; 植被变化; 东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大量地质证据证实了东亚和北美中全新世(6 kaBP)全年和冬夏季气温高于现代.然而,国际上 PMIP计划下 18个模式的古气候模拟结果未能捕捉北半球大陆中低纬地区冬季升温的气候特征.这些古气候模拟的冬季降温与地质资料揭示的冬季升温存在着巨大差异,反映出仅仅在太阳辐射变化驱动下的古气候模拟存在重大缺陷. 使用含有陆面过程的全球9层大气环流谱模式(AGCM+SSiB),采用现代植被和中全新世植被预置的不同下垫面对6 kaBP气候及其植被影响进行了模拟试验.古植被强迫下的模拟结果表明,中全新世时东亚地区各季均出现升温.尤其是模拟的冬季增温与地质资料重建的气候特征接近,反映了除太阳辐射的变化外,植被的变化对东亚地区中全新世的增温有着重要作用、该模拟结果的意义在于:(1)用具有物理机制的数值化模型并采用实际下垫面边界条件,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中全新世气候特征;(2)从动力机制的角度揭示了中全新世气候与现代气候存在巨大差别的原因在于辐射变化和下垫面植被变化;(3)中全新世下垫面植被的改变引起的地表反射率变化使得东亚陆面与西太平洋表面的热力差异随季节发生变化,因而中全新世夏季风环流增强,而冬季风环流减弱,冷空气活动受到抑制,使得中国区域冬季温度增加,形成暖冬气候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335 / 34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末次盛冰期东亚气候的模拟和诊断初探 [J].
于革 ;
陈星 ;
刘健 ;
王苏 .
科学通报, 2000, (20) :2153-2159
[2]   古气候动力学及国际PMIP进展 [J].
刘键 ;
于革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0, (04) :64-67
[3]   中国21kaBP气候模拟的初步试验 [J].
陈星 ;
于革 ;
刘健 .
湖泊科学, 2000, (02) :154-164
[4]   陆面过程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SSiB与IAP/LASG L9R15 AGCM耦合及其模式性能 [J].
孙岚 ;
吴国雄 ;
孙菽芬 .
气象学报, 2000, (02) :179-193
[5]   太阳辐射驱动气候变化的泥炭氧同位素证据 [J].
洪业汤 ;
刘东生 ;
姜洪波 ;
L.Zhou ;
J.Beer ;
朱泳煊 ;
冷雪天 ;
李汉鼎 ;
秦小光 ;
洪冰 ;
王羽 ;
林庆华 ;
曾毅强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6) :527-531
[6]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 [J].
施雅风 ;
李吉均 ;
李炳元 ;
姚檀栋 ;
王苏民 ;
李世杰 ;
崔之久 ;
王富保 ;
潘保田 ;
方小敏 ;
张青松 .
地理学报, 1999, (01) :12-22
[8]   大冰期成因的大气热机效率变化说 [J].
汤懋苍 ;
郭维栋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3) :284-288
[9]   句容宝华山山龙眼化石植物群的发现及其在气候学和植物学上的意义 [J].
孔昭宸 ;
杜乃秋 ;
张义君 ;
王富葆 ;
梁幼林 ;
王晓春 .
第四纪研究, 1991, (04) :326-335+385
[10]   长江中下游地区7500—5000aB.P.气候变化序列的初步研究 [J].
唐领余 ;
沈才明 ;
韩辉友 ;
于革 ;
肖家仪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1, (04) :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