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仲巴白垩纪—古近纪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被引:15
作者
李建国 [1 ]
张一勇 [1 ]
蔡华伟 [1 ]
郭震宇 [1 ]
万晓樵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
孢粉; 白垩纪; 古近纪; 板块碰撞; 西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4 [古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西藏的白垩—古近纪孢粉资料迄今鲜有发掘,因此我们对西藏当时的古植物区系、古植被和陆地生态系统等的了解也就甚为了了。本文对位处当时劳亚大陆南部边缘的仲巴县错江顶白垩系—古近系进行了孢粉分析。研究揭示,剖面的孢粉组合可划分为两个孢粉组合带,自下而上分别为Classopollis-Exesipollenites-Cycadopites组合和Pinuspollenites-Quercoidites-Trilobapollis组合,其时代分别为晚白垩世晚期Santonian—Maastrichtian和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剖面的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可能位于曲贝亚组和曲下组之间。针叶树花粉大量繁盛,特别是一些类型如Abiespollenites、Cedripites、Piceapollis和Tsugaepollenites仅见于曲下组顶部至加拉孜组底部的孢粉组合,反映了一次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的古环境变化事件,可能指示了印度—劳亚板块碰撞的开始。研究区孢粉植物区系与中国南方植物区系有很好的可比性,而与印度北缘同期植物区系区别明显,暗示着印度与劳亚大陆之间的海域直至始新世仍然具有明显的隔离作用,阻碍着两侧大陆上植物区系间的交流。
引用
收藏
页码:584 / 593+723 +723-72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早期碰撞过程与动力学模型——来自西藏冈底斯新生代火成岩证据 [J].
侯增谦 ;
莫宣学 ;
高永丰 ;
杨志明 ;
董国臣 ;
丁林 .
地质学报, 2006, (09) :1233-1248
[2]   东海陆架西南部台北坳陷古近纪孢粉植物群的时空分布 [J].
张一勇 ;
姜亮 ;
李建国 ;
王建平 .
古生物学报, 2003, (02) :223-238
[3]   西藏仲巴地区白垩纪末期—始新世早期海相地层 [J].
万晓樵 ;
丁林 ;
李建国 ;
蔡华伟 .
地层学杂志, 2001, (04) :267-272
[4]   西藏晚白垩世晚Campanian期至早Maastrichtian期菊石群——中国最年轻的菊石群 [J].
孙亦因 ;
王义刚 .
古生物学报, 2001, (01) :20-30
[5]   中国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的宏演化 [J].
张一勇 .
古生物学报, 1999, (04) :435-453
[6]   中国早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纲要 [J].
张一勇 .
古生物学报, 1995, (02) :212-227
[7]   中国晚白垩世孢粉植物群 [J].
张一勇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3, (02) :131-157+237
[8]   苏北盆地阜宁群孢粉 [J].
钱泽书 ;
郑亚惠 ;
宋之琛 .
古生物学报, 1993, (01) :49-63+137
[9]   西藏日喀则群昂仁组时代问题新资料 [J].
钱定宇 ;
章树民 ;
顾庆阁 .
地质科学, 1982, (03) :329-332
[10]   中国南海北部早第三纪花粉新属种 [J].
孙湘君 ;
孔昭宸 ;
李明兴 .
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 1980, (02) :191-19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