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匿名化处理法律标准探究

被引:14
作者
程海玲
机构
[1] 重庆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个人信息; 匿名化处理; 法律标准; 直接标识符; 间接标识符; 识别风险检验;
D O I
10.19685/j.cnki.cn11-2922/n.2021.03.004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个人信息匿名化处理法律制度作为联通个人信息保护与个人信息流通利用的制度桥梁,能够以一种隐私友好的方式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我国现行"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匿名化处理法律标准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有效规范匿名化处理实践。我国可以确立操作方法标准与识别风险检验标准协同的匿名化处理法律标准:关于操作方法标准,可以在技术领域确定适用于直接标识符和间接标识符的匿名化处理措施指南;关于识别风险检验标准,可以引入"蓄意侵入者检验"标准,明确规定侵入者的识别动机和识别能力。通过操作方法维度与识别风险检验维度的协同作用,最终实现"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匿名化处理法律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法学方法论.[M].(德)卡尔·拉伦茨(KarlLarenz)著;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
[2]   The legal definition of personal data in 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Between formal certainty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J].
Arkhipov, Vladislav ;
Naumov, Victor .
COMPUTER LAW & SECURITY REVIEW, 2016, 32 (06) :868-887
[3]  
Methods for the de-identification of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for genomic research..[J].El Emam Khaled.Genome medicine.2011, 4
[4]   人格尊严:民法典人格权编的首要价值 [J].
王利明 .
当代法学, 2021, 35 (01) :3-14
[5]   个人信息去身份化及其制度构建 [J].
刘颖 ;
谷佳琪 .
学术研究, 2020, (12) :58-67
[6]   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J].
程啸 .
财经法学, 2020, (04) :32-53
[7]   智能革命与文明变迁——人类学的视角 [J].
何星亮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39 (04) :75-80
[8]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边界的界定 [J].
谢琳 .
学术研究, 2019, (03) :69-75
[10]   数据共享与个人信息保护 [J].
王利明 .
现代法学, 2019, 41 (01) :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