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稻新老品种株型性状比较

被引:20
作者
万志兵洪德林程海涛郭玉华 [2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粳稻; 品种; 株型性状; 比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选用日本、韩国、中国的粳稻品种 30个, 将 1990年及以前育成的品种称为老品种, 1991年及以后的品种称为新品种。比较新老品种株型性状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 (1) 新品种比老品种株高低, 穗角小, 单株有效穗数少, 每穗总粒数多, 着粒密度大; 新品种比老品种倒 2叶基角大, 倒 3叶基角和张角小, 倒 3叶叶长短。 (2) 新老品种的 10穴产量, 穗总粒数, 穗角及着粒密度差异极显著, 新老品种剑叶、倒 2叶和倒 3叶的叶宽差异极显著。 (3) 根据通径系数, 老品种中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 新品种中经济系数、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新老品种中着粒密度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都为最大。新老品种的倒 2叶宽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老品种的剑叶宽和剑叶基角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较大; 新品种的倒 3叶宽和倒 3叶基角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较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新选粳稻BT型不育系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J].
李建红 ;
洪德林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4, (04) :11-16
[2]   粳稻不同生态类型间F1的杂种优势及其亲本的配合力分析 [J].
洪德林 ;
杨开晴 ;
潘恩飞 .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03) :19-23
[3]   杂交粳稻与纯系粳稻收获指数比较研究 [J].
洪德林 ;
潘恩飞 ;
陈长青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8, (04) :15-21
[4]   粳稻BT型同质恢和非同质恢育性恢复力及后代经济性状研究 [J].
洪德林 .
江苏农业科学, 1998, (05) :2-7
[5]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 [J].
袁隆平 .
杂交水稻, 1997, (06) :4-9
[6]   杂交水稻亚种间重穗型组合选育──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J].
周开达 ;
马玉清 ;
刘太清 ;
沈茂松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5, (04) :403-407
[7]   水稻丛化育种 [J].
黄耀祥 ;
陈顺佳 ;
陈金灿 ;
林建良 ;
张俊英 ;
刘丽娴 ;
罗林 ;
连兆铨 .
广东农业科学, 1983, (01) :1-6
[8]  
水稻模式高产栽培.[M].[日]松岛省三 著;郑海龙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9]  
农业试验统计BASIC程序.[M].翟婉萱;佟立伟编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0]  
实用水稻栽培.[M].[日]松岛省三 著;秦玉田;缪世才 译.农业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