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多单元组合模式

被引:142
作者
张培震 [1 ]
闻学泽 [2 ]
徐锡伟 [1 ]
甘卫军 [1 ]
王敏 [1 ]
沈正康 [1 ]
王庆良 [3 ]
黄媛 [4 ]
郑勇 [5 ]
李小军 [6 ]
张竹琪 [1 ]
马胜利 [1 ]
冉勇康 [1 ]
刘启元 [1 ]
丁志峰 [4 ]
吴建平 [4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四川省地震局
[3] 中国地震局第二形变监测中心
[4]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5]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6]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多单元组合模式; 龙门山断裂; 地震破裂; 地震机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次逆冲型地震发生在大陆内部的高角度逆冲断裂之上,与有历史记载以来所发生的逆冲型特大地震是不同的.通过对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震源机制、余震定位、地震破裂过程、同震地壳形变、强地面运动等的综合研究,认为汶川特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3个地质单元共同作用的结果.川西高原作为变形单元震前发生长期持续的变形,并且将变形转换为积累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应力;龙门山断裂带作为闭锁单元震前变形缓慢但积累很大的应力,当其超过断裂的摩擦强度或岩体的破裂强度时就突发破裂,形成地震,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四川盆地作为支撑单元对川西高原和龙门山的向东运动产生阻挡,是汶川地震孕育不可缺少的元素.汶川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可以用多单元组合模型来理解.
引用
收藏
页码:944 / 95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 [1] 汶川Ms8.0地震: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刘启元
    李昱
    陈九辉
    郭飚
    李顺成
    王峻
    张绪奇
    齐少华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 309 - 319
  • [2] 汶川Ms8.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观测与研究
    单新建
    屈春燕
    宋小刚
    张桂芳
    刘云华
    郭利民
    张国宏
    李卫东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 496 - 504
  • [3] 龙门山山前疑似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的浅层地震反射调查
    刘保金
    杨晓平
    酆少英
    寇昆朋
    [J]. 地震地质, 2008, 30 (04) : 906 - 916
  • [4] 汶川8.0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吕坚
    苏金蓉
    靳玉科
    龙锋
    杨雅琼
    张致伟
    汤兰荣
    李超
    [J]. 地震地质, 2008, 30 (04) : 917 - 925
  • [5] 四川龙泉山断裂带变形特征及其活动性初步研究
    王伟涛
    贾东
    李传友
    郑文俊
    魏占玉
    [J]. 地震地质, 2008, 30 (04) : 968 - 979
  • [6] 汶川8级大地震同震破裂的特殊性及构造意义——多条平行断裂同时活动的反序型逆冲地震事件
    刘静
    张智慧
    文力
    孙杰
    邢秀臣
    胡古月
    许强
    Paul TAPPONNIER
    曾令森
    丁林
    刘延乐
    [J].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 1707 - 1722
  • [7] 四川汶川MS8.0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析
    付碧宏
    时丕龙
    张之武
    [J].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 1679 - 1687
  • [8] 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及其同震右旋斜向逆冲作用
    李海兵
    付小方
    Jrme VAN DER WOERD
    司家亮
    王宗秀
    侯立玮
    邱祝礼
    李宁
    吴富峣
    许志琴
    Paul TAPPONNIER
    [J].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 1623 - 1643
  • [9] 对龙门山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讨论
    王二七
    孟庆任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 1221 - 1233
  • [10] GPS测定的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同震位移场[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