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Ms8.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观测与研究

被引:32
作者
单新建
屈春燕
宋小刚
张桂芳
刘云华
郭利民
张国宏
李卫东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活动性; 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同震形变场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InSAR技术,采用地震前后日本ALOS/PALSAR数据,提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7个条带的地表同震形变场.每个形变条带南北向500 km,东西向70 km,7个形变场覆盖了映秀镇、都江堰、茂县、北川、平武和青川.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地表破裂带在北川—映秀断裂带上.地表破裂带从汶川县映秀镇西南震中附近一直到青川县苏河北侧,全长约为230 km.发震断层西北盘为抬升盘,南东盘断层附近,仍然表现为隆起区,显示出以逆冲为主的断层性质.在汶川县映秀镇西侧震中区,最大相对卫星视线向形变量达260 cm,如果全部换算成垂直形变,则两个区域的垂直相对形变达3.3 m.从北川至平通一带,卫星视线向形变范围在120-180 cm的隆起带.其中,擂鼓镇隆起形变范围170-180 cm,换算成垂直形变约在2.2-2.3 m之间.在青川苏河北附近,有70-80 cm范围的隆起形变.在雅安、峨眉山一带,以及射洪至重庆北侧一带有大范围沉降区.在重庆及其南侧区域有幅度在20-30 cm小范围隆起.由青川向东至广元、宁强一带,有形变幅度在60-70 cm的隆起区.整个形变场影响范围较大,四川盆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形变.
引用
收藏
页码:496 / 50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与岩性关系 [J].
王萍 ;
付碧宏 ;
张斌 ;
孔屏 ;
王刚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1) :131-139
[2]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 [J].
张勇 ;
冯万鹏 ;
许力生 ;
周成虎 ;
陈运泰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186-1194
[3]   汶川MS8.0地震InSAR形变观测及初步分析 [J].
孙建宝 ;
梁芳 ;
沈正康 ;
徐锡伟 .
地震地质, 2008, (03) :789-795
[4]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J].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 ;
冉勇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1066-1073
[5]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 [J].
何宏林 ;
孙昭民 ;
王世元 ;
王纪强 ;
董绍鹏 .
地震地质, 2008, (02) :359-362
[6]   A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Preseismic-Coseismic-Postseismic Interferometric Deformation Fields Associated with the M 7.9 Earthquake of Mani,Tibet in 1997 [J].
SHAN Xinjian and ZHANG Guoho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Dynamics .
ActaGeologicaSinica(EnglishEdition), 2007, (04) :587-592
[7]   基于GPS技术的活动断裂监测——以鲜水河、龙门山断裂为例 [J].
唐文清 ;
刘宇平 ;
陈智梁 ;
张清志 ;
赵济湘 .
山地学报, 2007, (01) :103-107
[8]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活动构造基本特征与强震复发模型 [J].
徐锡伟 ;
张培震 ;
闻学泽 ;
秦尊丽 ;
陈桂华 ;
朱艾斓 .
地震地质, 2005, (03) :446-461
[9]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讨论 [J].
李传友 ;
宋方敏 ;
冉勇康 .
地震地质, 2004, (02) :248-258
[10]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张培震,邓起东,张国民,马瑾,甘卫军,闵伟,毛凤英,王琪.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