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龙泉山断裂带变形特征及其活动性初步研究

被引:39
作者
王伟涛 [1 ]
贾东 [2 ]
李传友 [1 ]
郑文俊 [1 ]
魏占玉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断层传播褶皱; 新活动性; 龙泉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文中通过野外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研究,获取了龙泉山断裂带的变形特征。龙泉山断裂带主逆冲断层位于龙泉山背斜的西翼,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北段与南段断层面倾向NW,断续分布;中段断层面倾向SE,形成典型的断层传播褶皱,并且断层已经沿背斜前翼膝折带的轴突破,形成贯通的突破断层。因此,中段构成了龙泉山断裂的主体。地貌对断裂活动性的响应表明龙泉山断裂早更新世—晚更新世有过一定的活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速率较低,且活动性具有从南向北逐渐减弱的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968 / 97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张培震
    徐锡伟
    闻学泽
    冉勇康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 1066 - 1073
  • [2]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徐锡伟
    闻学泽
    陈桂华
    于贵华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5) : 529 - 542
  • [3] 成都盆地南缘与新构造运动有关的河道演变及其对沉积作用影响初步探讨
    陈杰
    李佑国
    崔志强
    刘登忠
    [J].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8, (01) : 18 - 23
  • [4] 岷江中游河流下蚀率的研究
    高玄彧
    李勇
    [J]. 水土保持通报, 2008, (01) : 39 - 41+45
  • [5]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锦屏造山带的崛起——大型拆离断层和挤出机制
    许志琴
    李化启
    侯立炜
    付小芳
    陈文
    曾令森
    蔡志慧
    陈方远
    [J]. 地质通报, 2007, (10) : 1262 - 1276
  • [6]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成都盆地物源分析与水系演化
    李勇
    黎兵
    Steffen D
    DensmoreAL
    RichardsonNJ
    周荣军
    Ellis M A
    张毅
    [J]. 沉积学报, 2006, (03) : 309 - 320
  • [7] 龙泉山断裂带地震活动性浅析
    徐水森
    任寰
    宋杰
    [J]. 四川地震, 2006, (02) : 21 - 27
  • [8]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活动构造基本特征与强震复发模型
    徐锡伟
    张培震
    闻学泽
    秦尊丽
    陈桂华
    朱艾斓
    [J]. 地震地质, 2005, (03) : 446 - 461
  • [9] 晚新生代岷江下蚀速率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隆升机制和形成时限的定量约束
    李勇
    曹叔尤
    周荣军
    AL DENSMORE
    M A ELLIS
    [J]. 地质学报, 2005, (01) : 28 - 37
  • [10] 中国大陆构造中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
    张国伟
    郭安林
    姚安平
    [J]. 地学前缘, 2004, (03) : 23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