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广州流动儿童对“家”空间的建构

被引:30
作者
陈淳 [1 ,2 ]
袁振杰 [3 ]
朱竑 [3 ]
机构
[1]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华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
[3] 广州大学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家; 建构; 城镇化; 广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D669.5 [青少年];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随迁流动儿童是当下中国流动人口重要且长期被学术界忽视的部分。城乡的空间跨越和生境差异对儿童关于"家"的理解产生深远影响。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广州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绘图、写作、焦点小组讨论等适合儿童特点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讨城市流动儿童在家的建构过程中的参与和主观感知。主要结论为:(1)随迁流动儿童经历着复杂的家庭分离和重组,这种动力机制在空间上体现出"家"空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流动性已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家空间最重要的特性;(2)随迁流动儿童的"家"是城市的"家"和乡村的"家"叠加起来的意象。城市流动儿童摇摆在"城"与"乡"之间,其生长的经历中混杂着城市与乡村两种人地关系和生活经历。"城—乡"二元的混杂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理解"家"空间的重要路径;(3)流动儿童拥有构建"家"空间的能动性和策略。在"家"的构建过程中,流动儿童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通过分担家庭责任等方式成为迁移的积极参与者,即使经历着与家庭成员的频繁分离,他们依然有自己的策略去维系"家"的存在,实现整个家庭在城乡迁移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研究结论丰富了国内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移民研究及儿童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并为认识和缓解当前流动儿童问题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和政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2440 / 245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流动性:一个理解家庭的新框架 [J].
吴小英 .
探索与争鸣, 2017, (07) :88-96
[2]   相同的政策 不同的实践——北京、上海和广州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1996—2013) [J].
韩嘉玲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 (01) :17-30
[3]   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流动儿童的空间感知——以广州市天河区石牌村为例 [J].
陈淳 ;
朱竑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06) :110-117+191
[4]   跨学科聚焦的新领域:流动的时间、空间与社会 [J].
孙九霞 ;
周尚意 ;
王宁 ;
朱竑 ;
周大鸣 ;
甄峰 ;
刘行健 ;
杨晶晶 ;
陈敬复 ;
杨茜好 .
地理研究, 2016, 35 (10) :1801-1818
[5]   家的解码:空间句法对家空间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J].
陶伟 ;
丁传标 .
地理科学, 2015, 35 (11) :1364-1371
[6]   国外“家”的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启示 [J].
封丹 ;
李鹏 ;
朱竑 .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 (07) :809-817
[7]   冲突与协商:西方儿童地理学的发展及启示 [J].
陈淳 ;
朱竑 .
热带地理, 2015, 35 (04) :489-497
[8]   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统一性与话题多样性 [J].
钱俊希 ;
朱竑 .
地理研究, 2015, 34 (03) :422-436
[9]   我国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几个基本问题 [J].
段成荣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01) :46-50
[10]   文化地理学概念、理论的逻辑关系之分析——以“学科树”分析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 [J].
周尚意 ;
戴俊骋 .
地理学报, 2014, 69 (10) :1521-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