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枞矿集区上地壳结构与变形: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被引:15
作者
吕庆田 [1 ]
刘振东 [1 ]
汤井田 [2 ]
吴明安 [3 ]
严加永 [1 ]
肖晓 [2 ]
SinoProbeCJ项目组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2]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3]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庐枞矿集区; 反射地震; MT探测; 上地壳结构; 火山岩盆地;
D O 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4.04.002
中图分类号
P631 [地球物理勘探];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1 ; 081802 ;
摘要
为揭示庐枞矿集区三维结构,深化对成矿作用的认识,为深部找矿提供更多信息,作者在庐枞矿集区实施了相互交叉的五条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综合分析反射地震、MT及区域重磁数据,提出了矿集区上地壳结构、组成和构造变形的新认识。庐枞矿集区东西结构由"两坳一隆"组成,即西侧的潜山—孔城坳陷和东侧的庐枞火山岩盆地,二者之间以一隆起相隔;南北结构呈"南坳北隆"阶梯式台升,两个"台阶"断裂分别为汤家院—砖桥断裂、庐江—黄姑闸—铜陵拆离断层。庐枞火山岩盆地呈不对称"箕状",四周由向盆地倾斜的边界断裂围限。北、东边界断裂(BF2、LHTD)为深断裂,控制火山岩盆地的发展与演化。构造上,矿集区由"三横六纵"断裂系统构成,从北到南的"三横"依次为:庐江—黄姑闸—铜陵拆离断层、汤家院—砖桥断裂和仪津—陶家巷断裂(BF3);从西到东的"六纵"依次为:郯庐、滁河(CHF)、罗河—缺口、枞阳—黄屯、陶家湾—施家湾断裂和沿江断裂带。矿集区的形成与演化主体上受燕山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经历了中—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NW向挤压和白垩纪的伸展。本文还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确定了"沿江断裂"为逆冲断裂系,庐江—黄姑闸—铜陵断裂为向南倾斜的低缓拆离断层;新发现汤家院—砖桥断裂,该断裂将庐枞火山岩盆地和潜山—孔城坳陷分为南北两部分。庐枞火山岩东北部,发现保存相对完好的早、中侏罗世沉积盆地,盆地呈NWW—SEE走向,深达5.0km,认为它可能是印支期陆—陆碰撞后伸展阶段形成的盆地。
引用
收藏
页码:447 / 465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52 条
[41]   与沙溪斑岩铜(金)矿床有关的石英闪长斑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代研究 [J].
徐兆文 ;
徐文艺 ;
邱检生 ;
傅斌 ;
牛翠祎 .
地质与勘探, 2000, (04) :36-40
[42]   安徽沙溪含铜斑岩40Ar-39Ar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J].
傅斌 ;
任启江 ;
邢凤鸣 ;
徐兆文 ;
胡文瑄 ;
郑永飞 .
地质论评, 1997, (03) :310-316
[43]   MT二维和三维连续介质快速反演 [J].
戴世坤 ;
徐世浙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7, (03) :305-317+462
[44]   长江中下游地区变质基底及地壳形成时间 [J].
王文斌 ;
李文达 ;
范洪源 .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6, (Z2) :42-50
[45]   中国东部橄榄安粗岩省的火山岩特征及其成矿作用 [J].
王德滋 ;
任启江 ;
邱检生 ;
陈克荣 ;
徐兆文 ;
曾家湖 .
地质学报, 1996, (01) :23-34
[46]   安徽黄梅尖岩体热历史及其与成矿关系:同位素证据 [J].
郑永飞 ;
傅斌 ;
龚冰 .
地质学报, 1995, (04) :337-348
[47]   安徽庐枞中生代火山岩系的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J].
孙冶东,杨荣勇,任启江,刘孝善 .
岩石学报, 1994, (01) :94-103
[48]   安徽庐枞火山-构造洼地的形成、演化及成矿 [J].
任启江 ;
王德滋 ;
徐兆文 ;
董火根 ;
潘龙泉 ;
杨荣勇 ;
方长泉 ;
胡进安 .
地质学报, 1993, (02) :131-145
[49]   论长江中、下游中石炭世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 [J].
顾连兴 ;
徐克勤 .
地质学报, 1986, (02) :176-188+218
[50]   庐枞地区安粗岩系 [J].
于学元 ;
白正华 .
地球化学, 1981, (01) :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