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期数据集的中亚五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被引:18
作者
韩其飞 [1 ,2 ]
罗格平 [1 ]
白洁 [1 ]
李均力 [1 ]
李超凡 [1 ,2 ]
范彬彬 [1 ,2 ]
王渊刚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中亚;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全球土地覆被数据集; 遥感;
D O I
10.13826/j.cnki.cn65-1103/x.2012.06.005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P208 [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070503 ; 081603 ; 0818 ; 081802 ;
摘要
针对目前中亚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和分布格局方面的信息相对匮乏,现有资料较为陈旧且零散,无法满足中亚生态与环境变化研究需求的现状,利用全球的UMD,DISCover,GLC2000,GlobCover2005和GlobCover2009的5期土地覆被遥感数据集,提取中亚地区长时间序列土地覆被信息。并针对上述4个土地覆被分类系统无法进行直接对比和变化分析的问题,分别将其综合为4类土地覆被类型:耕地、自然植被、水体和其他,以分析近30 a中亚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趋势。中亚土地利用类型多样,草地、裸地、农田、灌丛占绝对优势。自前苏联解体以后,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期间,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至2010年尽管有所恢复,但仍无法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水平。而自然植被表现出了相反的趋势,这说明在此时间段内,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耕地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弃耕,弃耕地通常转换为草地、灌丛等自然植被。近10 a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前苏联解体后所弃耕的土地又被收复和重新开发为耕地。90年代初至2000年期间,水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利用全球基于多期不同信息源获得的中亚土地覆被数据,尽管分类体系不统一,但均可较好地表征当时地表覆被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亚地区土地覆被数据不足的现状。通过对耕地、自然植被、水体及其他土地覆被类型进行大类合并,可基本体现中亚土地覆被的宏观特征和变化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909 / 91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1975-2007年中亚干旱区内陆湖泊面积变化遥感分析 [J].
白洁 ;
陈曦 ;
李均力 ;
杨辽 .
湖泊科学, 2011, 23 (01) :80-88
[2]   额尔齐斯河-斋桑湖流域近20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演变 [J].
沈金祥 ;
陈曦 ;
杨辽 ;
王杰 ;
李宝明 .
干旱区地理, 2010, 33 (02) :189-195
[3]   额尔齐斯河流域中亚段植被覆盖遥感动态监测 [J].
李宝明 ;
杨辽 ;
朱长明 ;
刘萍 ;
方晖 .
干旱区地理, 2010, 33 (02) :203-209
[4]   LUCC时空过程研究的方法进展 [J].
刘纪远 ;
邓祥征 .
科学通报, 2009, 54 (21) :3251-3258
[5]   基于决策树和MODIS植被指数时间序列的中亚土地覆盖分类 [J].
索玉霞 ;
王正兴 .
世界地理研究, 2008, (03) :126-130
[6]   干旱区典型流域近3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分形特征分析——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 [J].
李义玲 ;
乔木 ;
杨小林 ;
周生斌 .
干旱区地理, 2008, (01) :75-81
[7]   Land use change and carbon cycle in arid and semi-arid lands of East and Central Asia [J].
Togtohyn Chuluun ;
Dennis Ojima .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02, (S1) :48-54
[8]   中亚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述评 [J].
杨恕 ;
田宝 .
东欧中亚研究, 2002, (05) :51-55
[9]  
The importance of three centuries of land-use change for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J] . Jelle G. Minnen,Kees Klein Goldewijk,Elke Stehfest,Bas Eickhout,Gerard Drecht,Rik Leemans.Climatic Change . 2009 (1)
[10]   Impacts of climate and land-cover changes in arid lands of Central Asia [J].
Lioubimtseva, E ;
Cole, R ;
Adams, JM ;
Kapustin, G .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5, 62 (02) :28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