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8.0级地震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13
作者
李勇 [1 ]
黄润秋 [2 ]
DENSMORE AlexanderL [3 ]
周荣军 [4 ]
曹叔尤 [5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3] Instof Hazard and Risk Research and Deptof Geography,Durham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表破裂; 历史地震; 活动构造; 地质灾害; 地震复发周期; 预测预报; 龙门山地震带; 青藏高原东缘;
D O I
10.15961/j.jsuese.2009.03.001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属于逆冲—走滑型地震。为了尽快和最好地利用汶川地震的资料,推动地震地质科学的研究。在论述了汶川地震科学研究的基本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活动构造、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地表破裂及组合样式、历史强地震复发周期、观测数据的积累与整合、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地质灾害和灾后重建、龙门山地区未来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等方面的内容。并建议从汶川大地震中汲取教训,整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探讨汶川地震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以有效地减轻和逐步避免今后可能发生的类似的灾难。
引用
收藏
页码:7 / 25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48 条
  • [1] 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
    李勇
    黄润秋
    周荣军
    Alexander LDENSMORE
    Michael AELLIS
    闫亮
    董顺利
    Nicholas RICHARDSON
    张毅
    何玉林
    陈浩
    乔宝成
    马博琳
    [J].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1) : 3 - 18
  • [2]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与岩性关系
    王萍
    付碧宏
    张斌
    孔屏
    王刚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1) : 131 - 139
  • [3] 汶川8.0级地震前后地壳垂直形变分析
    张四新
    张希
    王双绪
    薛富平
    刘立炜
    [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 28 (06) : 43 - 46+52
  • [4] 汶川地震和科学钻探
    许志琴
    李海兵
    吴忠良
    [J].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 1613 - 1622
  • [5] 青藏高原东缘新构造及其对汶川地震的控制作用
    张岳桥
    杨农
    施炜
    董树文
    [J].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 1668 - 1678
  • [6] 汶川8级大地震同震破裂的特殊性及构造意义——多条平行断裂同时活动的反序型逆冲地震事件
    刘静
    张智慧
    文力
    孙杰
    邢秀臣
    胡古月
    许强
    Paul TAPPONNIER
    曾令森
    丁林
    刘延乐
    [J].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 1707 - 1722
  • [7] 汶川大地震(MS8.0)同震变形作用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付小方
    侯立玮
    李海兵
    王宗秀
    邹付戈
    [J].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 1733 - 1746
  • [8] 映秀-北川断裂的地表破裂与变形特征
    李勇
    周荣军
    Alexander LDENSMORE
    闫亮
    Nicholas RICHARDSON
    董顺利
    Michael AELLIS
    张毅
    何玉林
    陈浩
    乔宝成
    马博琳
    [J].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 1688 - 1706
  • [9] 四川汶川MS8.0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析
    付碧宏
    时丕龙
    张之武
    [J].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 1679 - 1687
  • [10] 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及其同震右旋斜向逆冲作用
    李海兵
    付小方
    Jrme VAN DER WOERD
    司家亮
    王宗秀
    侯立玮
    邱祝礼
    李宁
    吴富峣
    许志琴
    Paul TAPPONNIER
    [J].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 1623 - 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