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部呷村银多金属矿床稀土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4
作者
朱维光
邓海琳
李朝阳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贵州贵阳
[3] 贵州贵阳
关键词
银多金属矿床; 海相火山岩型; 稀土地球化学; 四川西部;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2001.04.008
中图分类号
P595 [元素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呷村矿床是我国典型的含金富银多金属海相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通过对该矿床岩石及矿石的稀土地球化学研究 ,结合硫铅同位素的工作 ,提出成矿热液为高温酸性、富 C1溶液 ,其稀土特征为富轻稀土 ,具明显正铕异常。在蚀变过程中 ,流体 /岩石比值相对较高 ,稀土元素在成矿流体 -围岩间具有明显的带进或带出。正铕异常产生最可能的来源是该区深部火山岩富含长石 ,热水溶液与火山岩发生水岩反应使长石释放出铕 ,使热水溶液具正 Eu异常 ,这方面也反映该矿床成矿物质与深部火山岩有密切关系。弱负铈异常是成矿流体继承海水 Ce亏损的结果。层状矿石中 Eu异常变化较大 ,且其中 L REE的含量变化大于 HREE。主要原因可能是矿石中矿物组成和形成条件的变化。呷村矿床的成矿模式可以认为是火山喷发过程中产生了岩浆热液 ,并带出了硫和金属元素 ,并在海底附近快速沉淀形成。成矿后为正常深海沉积岩覆盖。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海底热液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其意义 [J].
丁振举 ;
刘丛强 ;
姚书振 ;
周宗桂 .
地质科技情报, 2000, (01) :27-30+34
[2]   青达斑岩型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J].
尹显科 .
四川地质学报, 1997, (02) :127-133
[3]   川西呷村黑矿型矿床含矿火山岩系热液蚀变与物质-化学变化 [J].
侯增谦 ;
T Urabe .
矿床地质, 1996, (02) :97-108
[4]   四川呷村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其与日本黑矿的类比 [J].
傅德明,徐明基 .
四川地质学报, 1996, (01) :67-72
[5]   P507负载泡塑反相色层富集岩石中的稀土元素 [J].
漆亮 .
岩矿测试, 1994, (01) :52-55
[6]   川西哩村黑矿型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化学和热演化历史与成矿过程 [J].
侯增谦 .
矿床地质, 1991, (04) :313-324
[7]   四川呷村含金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和成因 [J].
叶庆同 .
矿床地质, 1991, (02) :107-118
[8]   义敦岛弧的形成演化及其对“三江”地区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控制作用 [J].
侯增谦 ;
莫宣学 .
地球科学, 1991, (02) :153-164
[9]  
三江地区义敦岛弧构造-岩浆演化与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M]. 地震出版社 , 侯增谦等著, 1995
[10]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M]. 科学出版社 , 王中刚等 编著,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