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

被引:47
作者
王清晨
林伟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碰撞造山带; 大别山; 地球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其中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折返具有统一的动力学过程。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 -折返的研究表明 ,大别山的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冷大陆地壳被前导洋壳下拽而持续俯冲的结果。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是多阶段的。第一阶段 (2 30~ 2 10Ma)在低地温梯度 (约10℃ /km)下发生同俯冲折返 ;第二阶段 (2 10~ 170Ma)的折返由深俯冲板片的断离引发 ,浮力开始起作用 ;第三阶段 (170~ 12 0Ma) ,以区域性岩浆活动、穹隆伸展构造活动和深剥蚀沉积为特征。从分析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折返过程入手 ,以侏罗纪末作为时间参照点 ,以合肥盆地的侏罗系顶界作为当时的地理参照点 ,根据不同岩石单元中岩石的形成深度和碰撞造山中的位移状态 ,可把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划分为原位系统、准原位系统、异位系统和热穹隆改造系统等结构单位。陆陆碰撞造山带形成的物理学前提是俯冲陆壳物质的低密度 ,而最终形成造山带的直接动力学过程则是深俯冲板片的断离及其引发的一系列近垂向运动的地质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257 / 26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大别造山带140~85Ma热窿伸展作用——年代学约束
    许长海
    周祖翼
    马昌前
    PW.Reiners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1) : 925 - 937
  • [2] 大别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至地表的时间下限:大别山北麓晚侏罗世砾岩中发现榴辉岩砾石
    王道轩
    刘因
    李双应
    金福全
    不详
    [J]. 科学通报 , 2001, (14) : 1216 - 1220
  • [3] 大别地块超高压变质期后伸展变形及超高压变质岩石折返过程
    索书田
    钟增球
    游振东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1) : 9 - 17
  • [4] 大别山中生代钾质岩浆作用与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剥露机理
    马昌前
    杨坤光
    许长海
    李志昌
    CarlEhlers
    [J]. 岩石学报, 1999, (03) : 379 - 394
  • [5]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岩相学特征
    徐树桐
    苏文
    刘怡灿
    王汝成
    江来利
    吴维平
    不详
    [J]. 科学通报 , 1999, (13) : 1452 - 1456
  • [6]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框架
    王清晨
    从柏林
    [J]. 岩石学报, 1998, (04) : 76 - 87
  • [7] 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M]. 科学出版社 , 张国伟等著, 2001
  • [8] 1:4000000中国大地构造相图[M]. 科学出版社 , 许靖华, 1998
  • [9] Seismic tomography showing subduction and slab breakoff of the Yangtze block beneath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J] . Peifen Xu,Ruomei Sun,Futian Liu,Qingchen Wang,Bolin Cong.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2000 (1)